〖发病学概论〗
  不同疾病各有其不同的发病机制,但就所有疾病而言又有其共同的发病规律:
  1. 疾病时稳态的紊乱
  病因→机体损害→体内稳态的某一方面遭到破坏→相应的功能和代谢障碍。例如:
创伤→大出血→血容量减少→循环功能障碍→体内稳态不能维持平衡→功能和代谢变化。
  2. 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基本规律:分为链式和螺旋式两种因果发展规律。如链式:A→B→C→D→……原因与结果不断转换,形成链式发展的疾病过程。
  如图:
  例如暴力造成创伤,使血管破裂而引起大出血,大出血使心输出量减少和血压下降,使呼吸及循环功能下降,进一步加重缺氧,使疾病在链式发展过程中不断恶化而形成恶性循环。如能及时补充血容量等措施,即可在某一环节上打断因果转化和疾病的链式发展,阻断恶性循环,使疾病向着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因此,抓住疾病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环节,对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3. 疾病过程中的损害和抗损害反应
  人体具有强大的屏障防御功能:

  ┌皮肤及粘膜屏障:为防护层,有排菌及杀菌作用等。
  │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淋巴结及脾脏的巨噬细胞、肝脏的枯否细胞及血液中的单核细
  │
  │         胞等,具有吞噬杀灭微生物的功能。
  │
  │肝屏障:肝细胞具有解毒功能,以结合、氧化、保护性合成等方式使外界进入体内
  │
  ├    的毒物解毒。
  │
  │血脑屏障:脑血管内皮细胞无窗孔、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毛细血管壁外有神经胶
  │
  │     质膜包围,能阻止血液中毒素或细菌进入脑组织。
  │
  │胎盘屏障:绒毛的毛细血管内皮、滋养层上皮及具有吞噬作用的Hofbauer细胞,可
  │
  │     阻止母体血液中的细菌或毒素进入胎儿体内。
  │
  └获得性防御功能(获得性免疫)。


  损害性变化←→抗损害反应 二者相互斗争推动和决定着疾病的发展方向和转归。[例如]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有时抗损害性变化可转化为损害性变化。如创伤时的血管收缩有抗损害意义,但持续性血管收缩→组织缺氧→微循环障碍→回心血量↓→加重全身缺氧→损害性结果。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应大力支持抗损害反应而去除或减轻损害性变化,这完全符合中医学“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代偿和适应反应 例如,一侧肾功能完全丧失后,对侧健康肾可加强活动而维持正常的泌尿功能;组织和细胞坏死后可发生再生和修复等(详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