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本科)
使用范围
必修课 层次\专业 中医学 中药学 针灸学 护理学
专科        
专升本        
本科    
选修课 本、专、专升本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症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科学。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求掌握望、闻、问、切诸诊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方法;掌握八纲辨证、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基本知识,了解六经辨证、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经络辨证和疾病诊断,命名与分类的基本知识;初步训练诊法、辨证和病案书写的基本能力。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的含义。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2.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3.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1.诊断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初步介绍症、病、证的概念。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 望诊
  【目的要求】
  1.掌握得神、失神、假神、常色和病色以及五色所主病证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熟悉常见异常形体、姿态的表现。
  3.了解形体、望姿态、望头面五官、望肢体皮肤、望二阴、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
  1.望诊的概念:望神色形态和望局部诊病辨证的原理,望诊的方法。
  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3.望色:正常色泽和病色的区别,面部色诊的分属部位,五色所主的病证。
  4.望形体:强、弱、胖、瘦、常见畸形等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望头面与发、望目、望鼻、望耳、望口与唇、望齿龈及咽喉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7.望肢体:望颈项、望胸胁、望腹、望背部、望腰部、望四肢等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8.望二阴:望前阴、望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斑、痈疽、疔疖等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及其一般临床意义。
  11.望小儿指纹:望指纹的方法,正常指纹,指纹变化的一般临床意义。

  第二章 舌诊
  【目的要求】
  1.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的表现,异常舌象的表现及其一般临床意义。能够识别临床常见舌象。
  2.熟悉舌的结构,舌诊原理。
  3.了解舌诊的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舌的结构,舌诊原理,舌面分布,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诊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望舌体。舌色的淡、白、绛、青、紫,舌形的老、嫩、荣、枯及胖大、瘦薄、点刺、裂纹、齿痕等,舌态的僵硬、萎软、颤动、歪斜、短缩、吐弄,、舌下络脉等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望舌苔。苔质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苔色的白、黄、灰、黑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4.舌象分析要点,舌诊的一般临床意义。
  5.舌诊研究进展。

  第三章 闻诊
  【目的要求】
  1.掌握咳嗽、哮喘、呃逆、嗳气、喷嚏、谵语等的变化及其一般临床意义。
  2.熟悉呼吸、语言、呕吐等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一般临床意义,口气、汗、痰、二便、带下以及病室气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听声音:发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声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口气、各种排出物及病室气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第四章 问诊
  【目的要求】
  1.掌握问诊的内容,常见现在症的内容。
  2.熟悉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3.了解问诊的意义。

  【教学内容】
  1.问诊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
  2.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的含义、询问意义、询问方法与要求。
  3.问现在症:寒热、汗、疼痛、头身胸腹不适、耳目、睡眠、饮食口味、二便、经带、小儿等询问的内容,常见症状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第五章 脉诊
  【目的要求】
  1.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正常脉象的特征,常见脉象(浮、沉、迟、数、实、洪、细、弦、紧、滑、涩、濡、缓、弱、微、促、结、代)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结合与主病规律。能够基本上辨识临床常见脉象(浮、沉、迟、数、洪、细、弦、滑、弱、促、结、代等)。
  2.熟悉脉诊的原理及诊脉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长、短、芤、革、牢、散、动、疾脉的特征和临床意义,诊妇人脉、诊小儿脉的特殊性。
  3.了解遍诊法、三部诊法的诊脉部位,真脏脉特征的临床意义,脉诊的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脉诊的原理,脉诊的意义。
  2.诊脉部位和方法:寸口诊法、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诊脉的时间、体位、指法。
  3.脉象要素及图述。
  4.正常脉象:胃、神的含义、特征和意义,正常脉象的特点,脉象的生理变异。
  5.二十脉的脉象及意义。
  6.相似脉的鉴别比较,相兼脉与主病规律,真脏脉的含义、特征和临床意义。
  7.诊妇人脉与小儿脉。
  8.脉诊研究进展。

   第六章 按诊
  【目的要求】
  1.掌握按诊的方法,按脘腹的内容及意义。
  2.熟悉按诊的意义,按胸胁、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的内容与意义。
  3.了解按诊的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按诊的叩、按、摩等法的操作方法,按诊的意义。
  2.按胸胁、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的方法、内容与意义。
  3.按诊的研究进展。

  第七章 八纲辨证
  【目的要求】
  1.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掌握八纲各纲证侯的概念、一般证侯的表现及临床类型。掌握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虚证与实证各自包括的内容。掌握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与证侯表现。
  2.熟悉八纲之间的相兼、错杂、真假、转化关系。熟悉八纲辨证的意义。
  3.了解八纲辨证的发展情况。
  4.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八纲辨证。

  【教学内容】
  1.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2.八纲基本证候: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阴阳辨证。
  3.八纲证候间的关系: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真假、证候转化。
  4.八纲辨证的意义。

  第八章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目的要求】
  1.掌握病因,气血津液辨证的含义,各自包括的证侯。 掌握外风、实寒、暑、湿、燥、实热(实火)、毒、脓、食积、虫积、气虚、血虚、气滞、血瘀、痰、饮、水停、津液亏虚等证的含义与证候表现。
  2.熟悉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的实质是辨别证的原因与性质,熟悉其辨证意义。
  3.了解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各证的常见证名,了解各证之间的兼并,因果关系。
  4.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教学内容】
  1.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意义,病因病性的概念。
  2. 病因辨证:外风证,实寒证,暑证,湿证,燥证,实热证(实火证),毒证,脓证,食积证,虫积证。
  3.气血辨证:气虚类证,血虚类证,气滞类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
  4.津液辨证: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

  第九章 脏腑辨证
  【目的要求】
  1.掌握各脏腑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 掌握各脏腑常见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和病机。
  2.熟悉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方法,意义及运用范围。
  3.了解脏腑之间的发病关系。
  4.初步学会运用脏腑辨证的知识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

  【教学内容】
  1.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方法,运用范围及意义。
  2.心病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常见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瘀阻脑络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和病机。
  3.肺病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常见证(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寒痰阻肺证、饮停胸胁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和病机。
  4.脾病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常见证(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和病机。
  5.胃肠病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常见证(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阴虚证、肠燥津亏证、寒滞胃肠证、胃热炽盛证、肠热腑寒证、饮留胃肠证、食滞胃肠证、虫积肠道证、胃肠气滞证、肠道湿热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和病机。
  6.肝胆病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常见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胆湿热证、寒滞肝脉证、胆郁痰扰证、肝风内动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和病机。
  7.肾膀胱病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常见证(肾阳虚证、肾虚水泛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膀胱湿热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和病机。
  8.脏腑兼病的普遍性和一般规律,常见兼证(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脾气血虚证、心肝血虚证、肝火犯肺证、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肝肾阴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和病机。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简介
  【目的要求】
  1.熟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的基本知识。
  2.了解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证的传变关系。

  【教学内容】
  1.六经辨证的概念,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的含义,主要表现、六经病证的传变关系。
  2.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含义、主要表现,卫气营血证的传变关系。
  3.三焦辨证的概念,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的含义、主要表现、三焦病证的传变关系。
  4.经络辨证的概念,十二经脉病证和奇经八脉病证的基本特点。

  第十一章 诊法与辨证运用
  【目的要求】
  1.掌握辨证的基本内容与具体要求。
  2.熟悉病例资料的综合处理,辨证思维的方法。
  3.了解辨证的步骤,辨证与诊法的关系。
  4.能初步运用诊法与辨证的基本知识,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诊断。

  【教学内容】
  1.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
  2.辨证思维的方法与步骤,各种辨证方法的灵活运用,辨证的基本内容,辨证与诊法的关系,辨证的具体要求。

  第十二章 疾病诊断概说
  【目的要求】
  1.掌握“病”的概念,病、证、症之间的关系。
  2.熟悉疾病诊断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意义。
  3.了解疾病的命名形式,疾病分类的方法。

  【教学内容】
  1.“病”的概念,与疾病诊断的意义,病、证、症的关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2.疾病命名的概况与形式,正确对待和运用中医病名。
  3.疾病分类的概况与方法。

  第十三章 病案书写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病案书写通则。
  2.熟悉病案书写的意义、内容、格式。
  3.了解病案书写的沿革,初步学会门诊和住院病案的书写方法。

  【教学内容】
  1.病案的沿革和意义。
  2.中医病案书写通则,病案的内容与书写要求。
  3.病案书写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