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教学大纲(本科)
使用范围
必修课 层次\专业 中医学 中药学 针灸学 护理学
专科        
专升本      
本科      
选修课 本、专、专升本        

  
  说明
  1.课程性质:《金匮要略》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治疗杂病的指南,是脏腑经络病机辨证思想的高度概括,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所以本书为中医专业必修的专业课。
  2.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基本上掌握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治疗杂病的理、法、方、药的基本知识,提高阅读古代医籍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内科、妇科等打下基础。
  3.课程范围:本课程是以《金匮要略》为教学内容。以1985年10月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为教材。22篇40余种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辨证、治则和具体方药。
  4.教学方法:利用网络远程教学,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布置作业,定期答疑。对具体内容分为三级要求:
  ⑴ 掌握:对理法方药比较完整的条文和有关辨证论治带规律性的,有指导意义的原则条文,要求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全面掌握,并熟记原文。
  ⑵ 熟悉:对于论述疾病的病因、病机的条文,论述脉症治法的条文,要求熟悉其主要内容。对理法方药不够完整的条文,要熟悉其意义。
  ⑶ 了解:对于每篇中所论述的病证特点,相互关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要有一般性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内容
  本教材对原书二十二篇的条文,进行了详细地释义和整理,篇名顺序均按原书,各篇的具体目的要求、自学时数、教学内容如下:
  一、绪言
  【目的要求】
  1.了解《金匮要略》的作者、性质、沿革。
  2.熟悉《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
  3.掌握《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思想和成就以及基本论点。
  【主要内容】
  1.《金匮要略》成书的历史过程、内容和它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金匮要略》的学术思想和基本论点:以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首创病脉证治一体的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创制了诸多配伍严谨精练,临床实用效验的经方,对中药和方剂的巨大贡献。
  3.介绍本书的学习方法和主要参考书籍。
  二、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篇为全书的纲领。
  2.熟悉脏腑经络病理变化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是辩证论的核心。
  3.掌握本篇对疾病的预防、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所提出的原理、原则,为学好全书奠定基础。
  【主要内容】
  1.以人与自然和人体内部脏腑经络之间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从邪正两个方面说明疾病的发生关键在于人体正气的强弱,未病之前应注重预防:既病之后应根据脏腑经络传变的规律,进行早期治疗和先治未病之脏,以防疾病传变。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不外内因、外因;疾病病理变化主要是体内阴阳失去平衡。
  2.说明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运用原理,以及判断疾病预后的方法。重点说明诊断的目的在于探求疾病的本质。判断疾病的预后在于引起重视和给予积极的治疗。
  3.在治疗上必须针对疾病的具体情况,采用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虚实异治、表里缓急、新久先后、审因论治、因势利导等治疗原则。此外,在对病人的护理上,也必须加以注意。
  三、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目的要求】
  1.了解痉湿暍三病合篇的意义和概念,及其有关后世的发展。
  2.了解《金匮》所述痉病与暍病的病因病机,并熟悉其辨证论治。
  3.熟悉湿病的特点和治疗原则,并掌握其辨证论治的方法。
  【主要内容】
  1.概括介绍痉、湿、暍三病合篇的意义及其概念,后世对痉与暍均有发展,补充了本篇的不足。
  2.痉病
  ⑴ 说明外感风寒致痉的病机与脉证。
  ⑵ 痉病有表证与里证之分,表证有刚痉柔痉之别。阐明葛根汤、栝楼桂枝汤、大承气汤的证治。
  ⑶ 说明治痉的总则为顾护津液,以及判断预后的要点在于审察正气的强弱 。
  3.湿病
  ⑴ 说明湿邪致病多兼风、寒,且与脾虚不运所致的内湿关系密切,二者常相互影响。
  ⑵ 外湿宜发微汗,兼顾阳气;里湿利其小便;头部寒湿宜宣泄。
  ⑶ 湿病的辨证论治:寒湿在表,麻黄加术汤;风湿在表,麻杏薏甘汤;风湿表虚,防己防芪汤;表阳虚而风偏甚者,桂枝附子汤,湿偏甚者,白术附子汤;表里阳气俱虚者,甘草附子汤。
  ⑷ 湿病忌攻下、大汗、火攻。
  4.暍病
  ⑴ 暍病的特点,病机,白虎加人参汤的应用。
  ⑵ 暍病禁发汗、温针、攻下。
  四、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目的要求】
  1.了解百合、狐惑、阴阳毒三病的概念及合篇的意义。
  2.熟悉阴阳毒病的临床表现及其证治。
  3.掌握百合病、狐惑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主要内容】
  1.百合、狐惑、阴阳毒三病的概念和其合篇的意义。
  2.百合病:
  ⑴ 说明百合病是一种心肺阴虚内热的疾患,多见于热病之后。其临床表现以神志变化无定和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等症状为特点。
  ⑵ 百合病的治疗原则是以清养心肺之阴为主,百合地黄汤是正治方剂。百合病经误治的救逆法有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黄汤。百合病变证治法有百合洗方、栝楼牡蛎散、百合滑石散等。
  3.狐惑病:
  ⑴ 狐惑病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是咽喉及二阴溃疡,内服汤剂:甘草泻心汤。
  ⑵ 狐惑病酿脓证治:赤小豆当归散。
  ⑶ 前后阴溃疡的外治法:侵蚀前后二阴用苦参汤外洗,侵蚀肛门用雄黄外熏。
  4.阴阳毒:
  ⑴ 阳毒证治:升麻鳖甲汤。
  ⑵ 阴毒证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治之。
  五、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目的要求】
  1.熟悉疟病的主脉、病机与治则。
  2.了解蜀漆的临床应用。
  3.掌握疟母的证治。
  【主要内容】
  1.疟病的主脉为弦脉。基本治则当据脉辨证。
  2.疟病分为瘅疟、温疟、牝疟;疟久正衰,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癥瘕,居于胁下而成疟母,治以鳖甲煎丸。
  3.蜀漆散的临床应用。
  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目的要求】
  1.了解中风与历节两病合篇的意义和概念。
  2.熟悉本篇对中风与历节的病因病机和辨证特点。
  3.掌握本篇对中风在络经腑脏的不同见证和历节的证治。
  【主要内容】
  1.中风病:
  ⑴ 脉象及病机:脉微而数,正虚邪实。
  ⑵ 与痹证的区别:半身不遂者为中风,但臂不遂者为痹。
  ⑶ 中风在络、经、腑、脏的不同见症。
  2.历节病
  ⑴ 说明历节的病因是以肝肾气血不足为内因,风寒湿热为诱因,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变形为主。
  ⑵ 历节病属风湿的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属寒湿的用乌头汤。
  七、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目的要求】
  1.了解血痹与虚劳两病合篇的意义和概念。
  2.熟悉血痹与虚劳的病因病机和症状。
  3.掌握血痹与虚劳的治疗法则和辩证施治。
  【主要内容】
  1.血痹与虚劳两病均属气血虚损的疾患,血痹可以演变成虚劳,虚劳可以发展成干血劳。
  2.血痹,在病因上是营卫不足,感受风邪;在病机上是阳气痹阻血行不畅;在症状上是以肢体局部麻痹或轻微疼痛为主;在治疗上轻者可用针刺治疗,重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其目的在于通阳行痹。
  3.本篇所论虚劳是以五脏气血虚损的发病机制为立论根据,从病情方面可概括为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三种类型,其中以阴阳两虚的证候为多见。
  4.本篇论虚劳在五脏虚损上注重脾胃,在病情上注重阳虚,在治法上侧重甘温扶阳。补脾肾是本病的根本治法,对于阴阳两虚之证提出了建立中气的原则。
  5.说明桂枝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肾气丸、薯蓣丸、酸枣仁汤、大黄蟅虫丸的证治机理。这些方剂都是后世治疗虚劳的常用有效方剂。
  八、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目的要求】
  1.了解肺痿、肺痈和咳嗽上气三病合篇的意义及概念。
  2.熟悉肺痿、肺痈的病因、病机,掌握其辨证和治疗。
  3.掌握咳嗽上气的辨证论治。
  【主要内容】
  1.肺痿、肺痈和咳嗽上气三者在病因病机上虽有不同,但在病位和病理变化上有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共同之处。
  2.说明肺痿有虚热和虚寒两种病情,前者可用麦门冬汤;后者可用甘草干姜汤。
  3.说明肺痈是由感受风热病毒入肺而成。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治疗:  ⑴ 表证期可用辛凉解表法。  ⑵ 酿脓期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⑶ 溃脓期可用桔梗汤。《千金》苇茎汤对于未成脓或已成脓均可应用。
  4.说明咳嗽上气有虚实表里寒热之分。属虚的有肺胃津伤与肾不纳气两钟情况,前者如麦门冬汤证;后者为真气上脱证。属实的,又有痰与饮之异,痰浊上壅的用皂荚丸;饮邪上逆的,又有在表在里及挟寒挟热之不同,如射干麻黄汤证、厚朴麻黄汤证、小青龙加石膏汤证、越婢加半夏汤及泽漆汤证等。
  九、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目的要求】
了解奔豚气病的概念及成因,掌握其主症和辨证论治。
  【主要内容】
  1.奔豚气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从惊恐得之,但也有因发汗加烧针或内有水气重因误汗而致,病因虽有多种,但损伤阳气,引动冲气则一,均与冲脉有关。
  2.说明奔豚气病的主症为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或至咽喉。因肝郁而气冲者,以奔豚汤;由外邪引发的,用桂枝加桂汤,外用灸法以除邪;因误汗伤阳,下焦水饮欲冲者,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十、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目的要求】
  1.了解胸痹、心痛和短气三者合篇的意义及其概念。
  2.熟悉本篇所述病症的病因病机,掌握胸痹心痛的辨证论治。
  【主要内容】
  1.胸痹与心痛的病因是胸阳不振,阴邪内盛;病机是阴乘阳位、本虚标实。短气是胸痹常见的伴发证。三者在病因与发病上关系密切。
  2.胸痹与心痛在治法上应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对具体病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如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和枳实薤白桂枝汤均有宣痹通阳之功,但在应用时应视胸痹的轻重和兼症分别选用。其他如人参汤、橘枳姜汤、茯苓杏仁甘草汤、薏苡附子散、桂枝生姜枳实汤、乌头赤石脂丸等,亦各有其主证和应用的不同。
  十一、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目的要求】
  1.了解腹满、寒疝和宿食三种病证合篇的意义及概念。
  2.掌握腹满、寒疝的辨证论治。
  3.了解宿食病的脉证和治法。
  【主要内容】
  1.腹满、寒疝和宿食三者虽各有其临床特点,但均为腹部疾患,皆有胀满和疼痛的症状。
  2.腹满:
  ⑴ 虚寒性腹满的脉证与治法;主脉为趺阳脉微弦,证候特点为腹满时轻时重,按之不痛,治用温药。可酌情选用附子粳米汤、大建中汤等。
  ⑵ 实热腹满的特点与治法;腹满呈持续性,胀满不减,按之疼痛,舌黄未下者,可用下法。可酌情选用厚朴七物汤、大柴胡汤、厚朴三物汤、大承气汤等。
  ⑶ 寒实腹满者,用大黄附子汤。
  3.寒疝:
  ⑴ 寒疝的概念、病机、主症。
  ⑵ 寒疝病三方:阴寒痼结寒疝,用大乌头煎;血虚寒疝,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寒疝兼表者,用乌头桂枝汤。
  4.宿食:
  ⑴ 概念
  ⑵ 宿食在下者,以大承气汤下之。
  ⑶ 宿食在上者,用瓜蒂散吐之。
  十二、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目的要求】
  1.了解热在三焦和大小肠有寒有热的病变,以及积、聚、馨气三者的区别。
  2.掌握肝着、脾约、肾着的证治。
  【主要内容】
  1.热在三焦的临床表现,分辨大、小肠的寒证和热证。
  2.积与聚可依据疼痛的性质、部位等特点加以区别。馨气是饮食郁滞,气机不通,症以胁下疼痛,按之可暂得以缓解。
  3.肝着、脾约、肾着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肝着用旋复花汤主之;脾约用麻子仁丸主之;肾着用甘姜苓术汤。
  十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目的要求】
  1.了解痰饮与咳嗽的关系以及痰饮的概念。
  2.熟悉痰饮的成因、分类以及治疗原则。
  3.掌握痰饮病的辨证论治。
  【主要内容】
  1.痰饮的概念、分类、治疗原则。
  2.痰饮证治:可依据其病情的上、下、内、外之不同,而有发汗、利小便、攻下等法。其治疗法则为“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即体现这一原则。饮邪上犯,可用小半夏弹、小半夏加茯苓汤、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治其标。兼表里证者,可用大、小青龙汤以发汗去饮;饮在下焦者,可用五苓散、泽泻汤以利小便;饮邪深痼者,可用十枣汤、甘遂半夏汤以逐水;并可用厚朴大黄汤、己椒苈黄丸以去其水;痰饮久留,虚实错杂者,可随证选用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3.支饮服用小青龙汤后辨证论治的医案记载。
  十四、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目的要求】
  1.了解消渴、小便不利和淋病合篇的意义及概念。
  2.熟悉本篇对小便不利和淋病的辨证论治。
  3.熟悉消渴的病因病机,并掌握其辨证论治,了解后世对本病治疗的发展。
  【主要内容】
  1.消渴、小便不利和淋病概念。指出这三种病证都涉及到口渴和小便的变化,主要病变均与肾和膀胱有关。
  2.消渴的病因病机有胃热、肾虚及肺胃津伤等几个方面。在治疗上,本篇提出肾气丸主治下消;白虎加人参汤主治上消。
  3.小便不利由于气化不行者,用五苓散;由于水热互结者,用猪苓汤;由于肾阳不足下有水气,上有燥热者,用栝楼瞿麦丸;瘀血挟有湿热者,可用蒲灰散或滑石白鱼散;脾肾两虚而挟湿者,可用茯苓戌盐汤。以上方剂,大部分也可以用于淋病,只要病机相同,异病可以同治。
  十五、水气病脉证第十四
  【目的要求】
  1.熟悉水气病的病因病机、分类和治疗原则。
  2.掌握本篇对水气病的辨证论治。
  【主要内容】
  1.水气病的形成主要是阳气衰微,水停不化,因而泛溢全身与脾、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
  2.根据水气病的不同脉证,本篇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根据水气病形成与内脏的关系,本篇又有五脏水的分类。
  3.于水气病的治疗本篇提出了发汗、利小便和逐水的治疗法则。运用这些方法治疗水气病,必须掌握辨证论治的精神,灵活运用。说明后世治疗水气病,都是本着这三个法则的精神进行治疗的。
  4.本篇对水气病的辨证论治。如风水表虚用防己黄芪汤;有郁热的,用越婢汤;脉浮的,用杏子汤;脉沉的,用麻黄附子汤。皮水属阳郁的,可根据病情兼挟选用防己茯苓汤、蒲灰散、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黄汗属湿重阳郁的,用桂枝加黄芪汤;阳郁而营血有热的用芪芍桂酒汤。此外,心下痞坚属于阳虚阴凝的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属于脾弱气滞的,用枳术汤。
  十六、黄疸病脉证治第十五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篇对黄疸病的分类和范围,以及后世对黄疸的分类。
  2.熟悉黄疸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原则与预后。
  3.掌握黄疸的辨证论治。
  【主要内容】
  1.本篇所论黄疸范围包括各种治病因素引起的发黄证候,如湿热、火劫、燥结、女劳以及虚黄等,其中以湿热发黄为重点。
  2.黄疸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三种类型。证属湿热者,又有湿盛的茵陈五苓散、热盛在上的栀子大黄汤和在下的大黄硝石汤、湿热两盛者用茵陈蒿汤。
  3.根据黄疸病兼证和引起发黄的不同病因,又有不同的治法。如女劳疸兼有瘀血者,可用硝石矾石散;胃肠燥结萎黄者,用猪膏发煎;黄疸误治而哕者,以小半夏汤;黄疸兼腹满而呕者,可用小柴胡汤;虚黄证可用小建中汤。
  十七、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目的要求】
  1.了解惊、悸、吐衄、下血和胸满瘀学病的概念和合篇的意义。
  2.熟悉惊悸的病证病机和证治,及吐衄下血的病机、预后和治疗禁忌。
  3.掌握瘀血的脉证、治法及吐衄下血的辨证论治。
  【主要内容】
  1.本篇惊、悸、吐、衄、下血和胸满瘀血等病证均与心和血脉有密切联系。
  2.本篇根据脉象的动弱将惊悸分为两种病情,前者为惊而气乱,后者是气血不足,二者在病变上又可相互累及。篇中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用于心阳不足,神气浮越的惊狂证;半夏麻黄丸治寒饮凌心的悸证。
  3.从柏叶汤治吐血不止;泻心汤治吐血、衄血。黄土汤治远血;赤小豆当归散治近血。说明血证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法。
  4.吐血、衄血的预后,亡血家忌汗,酒客必吐血的机理,以及瘀血的脉证和对瘀血“当下之”的治疗原则。
  十八、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目的要求】
  1.了解呕吐、哕、下利病的概念和合篇的意义。
  2.掌握呕吐、哕、下利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
  3.熟悉呕吐、哕、下利的病变与治法的一般规律和治疗禁忌。
  【主要内容】
  1.呕吐、哕、下利是肠胃病,但其病变又多涉及脾、肾、肝。
  2.呕吐的病机主要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治法应以和胃降逆为主,其证有虚寒、实热、虚热、寒热错杂以及水饮停蓄等不同类型,治疗有大半夏汤、吴茱萸汤、四逆汤、大黄甘草汤、小柴胡汤、黄芪加半夏生姜汤、半夏泻心汤、生姜半夏汤、小半夏汤、半夏干姜散、猪苓散、茯苓泽泻汤、橘皮竹茹汤、橘皮汤等不同的运用。
  3.本篇所论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病,分虚寒与实热两类。属虚寒者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訶黎勒散、桃花汤等方证;属实热者,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白头翁汤等方证。利后余热不尽而致虚烦的,治宜栀子豉汤。
  4.呕吐、哕、下利的病理变化,初起一般实证、热证,多与胃肠有关;病至后期一般属于虚证、寒证,与脾胃有关,故在治疗上应注意保胃气与固肾气,此外,“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病人欲吐者,不可下”,哕逆实证当通利二便,以及“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等治疗法则与禁忌,亦须遵循。
  十九、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目的要求】
  1.了解痈肿、肠痈、浸淫疮等疾病合篇的意义和本篇对浸淫疮的论述。
  2.熟悉本篇对痈肿的辨证。
  3.掌握肠痈的辨证论治。
  【主要内容】
  1.本篇所论痈肿、肠痈、浸淫疮均属外科范围的疾病,其中以痈肿、肠痈的辨证治疗为重点。
  2.从脉证上来判断痈肿发生的可能性;从按之有热或不热,来鉴别有脓无脓,为后世痈肿的辨证奠定了基础。
  3.本篇对肠痈脓未成或脓已成而属实热证者,可用大黄牡丹汤;脓已成而属体虚邪恋者,可用薏苡附子败酱散。这两首方剂,近年用于治疗化脓性阑尾炎和某些急腹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十、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篇所述五种病证合篇的意义和概念。
  2.熟悉阴狐疝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
  3.掌握本篇对蛔虫病的治疗方法。
  【主要内容】
  1.阴狐疝是一种阴囊偏大偏小、时上时下的病状,病机为寒气凝结于肝经,治法以辛温通利为主,所出蜘蛛散临床虽不常用,但有研究价值。
  2.本篇对蛔虫病所出的两首方剂,甘草粉蜜汤治蛔虫心痛;乌梅丸治蛔厥。
  二十一、妇人妊娠病脉证治第二十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篇所论妊娠病的范围和诊治妊娠病总的要求。
  2.熟悉妊娠有水气及小便难的辨证论治。
  3.掌握妊娠呕吐、妊娠腹痛与妊娠下血的辨证论治。
  【主要内容】
  1.妊娠的诊断与癥病的鉴别诊断。指出本篇论述了妊娠期间常见的六种病证,安胎养胎是妊娠病诊治的总的要求。
  2.妊娠呕吐由于脾胃不和的,可用桂枝汤以调和之;由于胃虚寒饮的,可用干姜人参半夏丸。至于其它原因而致的妊娠呕吐,可参考后世对此病的辨证论治。
  3.妊娠小便难属血虚津亏湿热者,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妊娠小便不利有水气者,用葵子茯苓丸,并结合说明子肿、子气、子满等病证。
  4.妊娠腹痛由于阳虚寒盛者,用附子汤;由于肝脾不和者,用当归芍药散。此外当归散、白术散亦有调和肝脾止痛之功,可根据证情选用。
  5.妊娠下血由于癥病者,用桂枝茯苓丸;由于冲任不调者,用胶艾汤。临床上,下血每与腹痛兼见。胶艾汤既能止血,又能治腹痛,为妇科良方。
  二十二、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目的要求】
  1.了解妇人产后常见病证及其诊治原则。
  2.熟悉产后三大证及产后呕逆的病机和治法。
  3.掌握产后腹痛与下利的辨证论治。
  【主要内容】
  1.由于产后气血两虚,容易感受外邪以及其它疾患。如痉病、郁冒、大便难、腹痛、中风、下利以及烦乱呕逆等,均为产后常见病证。妇人产后疾病,在病机上以血虚多汗为特点;在治法上必须照顾气血虚,但仍须辨证论治,不可拘泥。
  2.产后三大证即痉病、郁冒、大便难。其病机虽各有不同,但血伤液亏则一,故治疗时,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都必须以恢复其津液为总的原则。
  3.产后腹痛属血虚内寒的,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属气血郁滞的,用枳实芍药散;属瘀血内停的,用下瘀血汤。
  4.从产后不大便之用大承气汤;中风之用桂枝汤、竹叶汤;烦乱呕逆之用竹皮大丸;下利虚极之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说明对产后病的治疗仍应辨证论治,既要照顾到产后的特点,又要不拘泥于产后禁忌。
  二十三、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篇论述杂病的范围和多种多样的治疗方法,以及妇人杂病的常见病因,一般症状和论治原则。
  2.熟悉热入血室、带下、转胞及前阴有关病变的辨证论治。
  3.掌握腹痛、月经不调、漏下、脏躁、咽中如有炙脔等的辨证论治。
  【主要内容】
  1.本篇论述妇人杂病包括了经水不利、腹痛、带下、漏下、脏躁等十多种疾病。治疗方法有内治法和外治法,前者包括汤剂、丸剂、散剂、和酒剂;后者包括坐药、洗剂及润导剂等。妇人杂病的常见病因有虚、冷、结气三种。一般症状有在上、在中、在下之分,论治原则为审阴阳、分寒热,根据不同病证特点,按法治疗。
  2.说明热入血室的病机以及小柴胡汤、针刺期门的证治。本篇论述的经水不利,大多由于瘀血所引起,故有土瓜根散、大黄甘遂汤、抵当汤等方之设。至于月经不调的其它病变,可参考后世妇科专著。
  3.本篇论述带下病分湿热与寒湿两种在治疗上可分别用矾石丸或蛇床子散等外治法。在漏下方面,有温经汤、胶姜汤等治法。
  4.腹痛因于风邪乘虚而入的。可用红兰花酒;由于血行不畅兼有水气的,可用当归芍药散;由于中气虚寒的,可用小建中汤。
  5.说明脏躁用甘麦大枣汤。梅核气用半夏厚朴汤,转胞用肾气丸,阴中冷用蛇床子散坐药,阴中生疮用狼牙汤外洗,阴吹用膏发煎等的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