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药理学》教学大纲(专科)
使用范围
必修课 层次\专业 中医学 中药学 针灸学 护理学
专科      
专升本        
本科        
选修课 本、专、专升本  


  前言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基础医学。本课程通过讲授药理学的基础理论及药理作用,使学生了解常用西药的作用、用途及不良反应的基本知识,为继承发展中医药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大纲的制定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思想,以发展我国中医药学这一伟大宝库为前提,反映当前中医药现代化科学研究的成果,从医用药理学大专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精选内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药理学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课。通过课堂讲授及实验课等环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比较坚实的药物和药理学知识。
  有些在临床上很重要的章节如:全身麻醉药,抗高血脂药,消化系统药,子宫兴奋药,避孕药,抗寄生虫药等,希望能在有关课程(如麻醉学、妇产科学、寄生虫学等)教学时加以讲解。

  教学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 绪论
  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病原体)互相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科学,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的任务是:①为临床用药提供药理学基础;②为生命科学的进步做贡献。了解药理学发展概况,近代药理学分支及长期以来我国药理学工作者在药理学方面的贡献。

  第二章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1.药代动力学的定义及意义。药物的体内过程是机体对药物处置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2.药物的转运,药物的跨膜转运形式:
  ⑴ 被动转运,其方式、特点及影响因素,特别是pH的影响。
  ⑵ 主动转运及其特点。
  3.药物的吸收,了解吸收定义,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首关效应”和“生物利用度”概念;影响吸收的各种因素。
  4.药物的分布,分布多数为被动转运,少数为主动转运。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药物理化性质,器官血流量,屏障作用和膜两侧pH),与血浆蛋白结合,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后特点,典型的高血浆蛋白结合型的药物,结合的药理学意义。
  5.药物的转化或代谢,转化是消除药物的重要方式之一,肝脏是进行药物转化的主要器官,通过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肝药酶)发挥主要作用。药物对肝药酶的影响(诱导或抑制)具有实际意义。记住典型的肝药酶诱导剂和抑制剂。
  6.药物的排泄,排泄是消除药物的另一种重要方式。肾脏排泄,药物可由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分泌被转运进肾小管内。药物在肾小管内通过被动扩散方式被肾小管重吸收,尿液pH对重吸收有影响;了解药物经肾脏排泄的意义(治疗作用或毒性及药物间相互影响)。胆汁排泄,药物可部分地经胆汁排泄。“肠肝循环”的概念及意义。从胆汁排泄的抗菌药物可用来治疗肝胆系统的感染。药物其它排泄途径(乳汁、肺、胃、汗腺)的实际意义。
  7.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血浆半衰期;房室概念及房室模型;表观分布容积;和稳态血药浓度。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1.熟悉药物的基本作用表现为兴奋和抑制。
  2.掌握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选择性的概念。了解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熟记不良反应是指用药后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如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和致畸等。
  差异性,高敏性和耐受性的概念。
  量效关系,量反应和质反应的概念。量反应的量效曲线特点、意义;效能或等效剂量的概念。质反应的量效曲线特点,意义;ED50和LD50的概念及安全性的不同表示方法。
  3.构效关系,药物结构近似、作用近似(拟似药)或作用相反(阻断药);化学结构相同而旋光性不同其作用不一定相同,多数药物是左旋体才有作用,少数是只有右旋体才有作用;药物结构中侧链的长短对其作用的影响。了解药物构效关系的意义。
  4.药物作用的机制,药物作用一般原理包括:
  ⑴ 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
  ⑵ 补充机体所缺乏的各种物质;
  ⑶ 对神经递质、介质或激素的影响;
  ⑷ 作用于一定的靶细胞,包括受体离子通道、酶和载体分子。
  5.受体学说及药物-受体的相互作用,受体与配体的概念,常见的神经递质及相应受体。受体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亲和力和内在活性的概念;激动剂和拮抗剂的定义;关于占领学说。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
  1.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机体方面的因素:年龄、性别、精神因素、病理状态、遗传因素、昼夜节律。
  2.药物方面因素:理化性质,结构、剂量、剂型、给药途径、药物间相互作用和长期连续用药的影响;知道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习惯性,戒断现象,成瘾性,耐受性概念。

  第五章 传出神经药理学概论
  了解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及其生理功能。突触的结构及化学传递的概念。了解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及去甲肾上腺素,掌握它们的生物合成、储存、释放、再摄取、灭活及与受体结合等环节。熟悉传出神经的受体分类及效应。了解突触前膜受体的概念。了解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方式及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按其作用方式和对受体及受体亚型作用的选择性不同的分类。

  第六章 拟胆碱药
  1.毛果芸香碱为直接作用于M受体的M受体激动药。主要作用于眼和腺体。对前者可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对后者可使腺体分泌增加。主要用于治疗青光眼。
  2.新斯的明为可逆性抗胆碱酯酶药,通过可逆性抑制胆碱酯酶,使乙酰胆碱在体内堆积,产生M样和N样作用。药理作用特点、主要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第七章 有机磷酸酯类抗胆碱酯酶药中毒及胆碱酯酶复活药
  1.有机磷酸酯类属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它与胆碱酯酶牢固结合,持久地抑制其活性而引起中毒。有机磷酸酯类急性中毒的机制,中毒症状:M样症状、N样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机磷酸酯类急性中毒的解救原则。
  2.碘解磷定复活胆碱酯酶的作用机制,用药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氯解磷定和双复磷的特点。

  第八章 抗胆碱药(I)-M胆碱受体阻断药
  M胆碱受体阻断药的作用机制为竞争性拮抗乙酰胆碱或拟胆碱药对M受体的激动作用。代表药为阿托品。它抑制腺体分泌;扩瞳、升高眼内压和调节痉挛;松弛内脏平滑肌;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大剂量还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和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阿托品在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眼科、抗心律失常、抗休克和解除磷酸酯类中毒等方面的临床应用。阿托品的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的症状及解救措施、禁忌症。

  第九章 抗胆碱药(Ⅱ)-N胆碱受体阻断药
  N1受体阻断药又称神经节阻断药,它与乙酰胆碱竞争神经节细胞膜上的N1受体,因而阻断了神经冲动在植物神经节的传递。作用缺乏选择性,不良反应多且严重。临床少用。
  N2受体阻断药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运动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断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骨骼肌松弛。根据它们的作用机制不同分为去极化型和非去极化型两类。
  琥珀酰胆碱为去极化型肌肉松弛药,它与N2受体结合,产生持久的去极化作用,使终板对乙酰胆碱不起反应而致骨骼肌松弛。掌握该药中毒时不能用新斯的明解救的机制。
  筒箭毒碱为非去极化型肌肉松弛药,它与N2受体结合,阻碍乙酰胆碱的去极化作用,使骨骼肌松弛。

  第十章 拟肾上腺素药
  1.拟肾上腺素药是一类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与交感胺相似的药物,故又称拟交感胺。该类药物通过兴奋肾上腺素受体产生作用,按其作用方式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类。前者直接激动受体产生效应,而后者是通过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发挥作用。拟肾上腺素药的基本化学结构。根据化学结构分为儿茶酚胺和非儿茶酚胺两大类。该类药物作用相似,只是在受体的选择性、作用强度以及作用持续时间上有所不同。掌握根据药物对肾上腺素受体亚型的选择性不同,拟肾上腺素药分为三类。
  2.α和β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麻黄碱、多巴胺;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
  3.主要激动α受体的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去氧肾上腺素和甲氧胺;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血管、和血压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
  4.主要激动β受体的药物:异丙肾上腺素和多巴酚丁胺等;异丙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系统、支气管平滑肌和代谢作用的特点。该药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与用药注意事项。

  第十一章 抗肾上腺素药
  1.该类药物与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后,妨碍神经递质或拟肾上腺素药与受体结合,从而拮抗递质或拟肾上腺素药的作用。根据药物对α和β受体的选择性不同,分为α受体阻断药和β受体阻断药两类。α受体阻断药根据对α1和α2亚型受体的选择性不同分为三类:
  ⑴ 非选择性α受体阻断药:短效的酚妥拉明、妥拉苏林和长效的酚苄明。
  ⑵ α2受体阻断药:哌唑嗪,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病和顽固性心功能不全。
  ⑶ α2受体阻断药:育亨宾,因作用复杂,无临床应用意义。酚妥拉明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根据物对β1和β2亚型受体的选择性不同,将β受体阻断药分为两类:
  ⑴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吲哚洛尔、阿普洛尔、氧烯洛尔、索他洛尔、噻吗洛尔和纳多洛尔等。
  ⑵ 选择性β1受体阻断药: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和醋丁洛尔等。β受体阻断作用、内在拟交感活性、膜稳定作用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

  第十二章 局部麻醉药
  了解酯类代表普鲁卡因和酰胺类代表利多卡因的的特点。

  第十三章 全身麻醉药
  了解麻醉分期,常用全身麻醉药的作用特点。

  第十四章 镇静催眠药
  1.本章镇静催眠药主要有三类: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其他类,如水合氯醛、甲丙氨酯、格鲁米特、甲喹酮等。
  2.苯二氮卓类以地西泮为代表,此类药物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抗癫痫、中枢肌松作用,和相应的临床应用。作为镇静催眠药物与巴比妥类相比的优点。
  3.巴比妥类主要用于抗惊厥、抗癫痫和麻醉。本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有剂量依赖关系,即随剂量增加相应出现镇静、催眠、抗惊厥、麻醉和中枢麻痹,与苯二氮卓类相比安全性较差。与苯二氮卓类相比作用机理和作用特点。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急性中毒的解救。

  第十五章 抗癫痫药及抗惊厥药
  1.癫痫主要临床发作类型、临床特征及主要治疗药物。
  2.苯妥英钠作用部位是阻止病灶周围异常放电向正常脑组织扩散;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3.苯巴比妥和乙琥胺的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硫酸镁的抗惊厥作用原理,临床应用。

  第十六章 抗精神失常药
  1.抗精神失常药分为抗精神病药,抗躁狂药,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抗精神病药 主要治疗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按化学结构分为吩噻嗪类,硫杂蒽类,丁酰苯类和其他类。
  2.吩噻嗪类,代表药物为氯丙嗪。其抗精神分裂作用可能与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及中脑-皮质通路的D2受体有关。其镇静作用可能与阻断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α受体有关。其镇吐作用可能与阻断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2受体有关。大剂量还能抑制呕吐中枢。降温作用是在周围环境温度低时,药物抑制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所致。氯丙嗪能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和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阻断α和M受体的结果。对椎体外系影响和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是阻断黑质-纹状体和丘脑下部结节-漏斗处的D2受体。氯丙嗪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控制躁狂症状、呕吐、呃逆、用于低温麻醉和人工冬眠疗法。氯丙嗪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一般中枢抑制,M受体阻断症状,α受体阻断症状和椎体外系反应等。
  3.抗躁狂症药:碳酸锂具有抗躁狂症作用。
  4.抗抑郁药 三环抗抑郁药丙咪嗪(米帕明)的抗抑郁作用。
  5.抗焦虑药 主要见第14章。

  第十七章 抗震颤麻痹药
  1.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氏病,其症状和特点:此病是由于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使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下降造成多巴胺功能不足,胆碱能神经相对占优势所致。
  2.影响多巴胺能神经类药 左旋多巴体内过程特点,同时应用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剂卡比多巴的意义。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氏病及肝昏迷原理均是作为前体物质在脑内变质成DA或NA而发挥作用。
  3.抗胆碱药 有苯海索,其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

  第十八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1.本章药物包括水杨酸类、苯胺类、吡唑酮类和其它有机酸类抗炎药。此类药物具有解热和镇痛作用,其中多数还具有抗炎和抗风湿作用。其作用原理主要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2.水杨酸类 代表药乙酰水杨酸的药理作用、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了解其不良反应,尤其是长期大量应用时所致的主要不良反应。
  3.苯胺类 包括非那西丁和对乙酰氨基酚,后者是前者的体内活性代谢产物,二者作用相似。非那西丁的毒性较大,不能单用,应用其复方制剂。而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较轻,可单用,主要用于解热镇痛,不能应用乙酰水杨酸的患者可用本药替代。
  4.吡唑酮类 包括羟布宗和保泰松,前者为后者的体内活性代谢产物。保泰松解热镇痛作用弱,抗炎抗风湿作用强,主要用于风湿性和类风湿关节炎。但因不良反应多且严重,故不作为抗风湿的首选药。较大剂量可促进尿酸排出故可用于治疗痛风。羟布宗的作用、用途与不良反应与保泰松相似,但不能促进尿酸排出,消化道反应较轻。
  5.其它抗炎有机酸类 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和双氯酚酸的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方面的特点。

  第十九章 镇痛药
  1.本章药物包括阿片生物碱类和人工合成的镇痛药以及阿片受体拮抗剂。镇痛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的减轻或消除痛觉,并能消除因疼痛所引起的焦虑、紧张和恐惧等情绪反应。镇痛药通过与阿片受体结合,产生突触前抑制作用,从而发挥镇痛作用。
  2.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代表药物吗啡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体内过程,临床应用,成瘾性和戒断现象以及急性中毒的诊断和抢救。吗啡与不同部位的阿片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多种药理作用。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延髓罗氏胶质区的阿片受体与其镇痛作用有关。边缘系统和兰斑核的阿片受体与其精神情绪活动有关。吗啡抑制呼吸作用与呼吸中枢的阿片受体有关。镇咳作用与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有关。缩瞳作用与中脑盖前核的阿片受体有关。吗啡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部分原因是由于其作用与孤束核的阿片受体。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可引起便秘,可能与其作用于中枢及胃肠道的阿片受体有关。吗啡因成瘾性很强,故临床上仅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痛病人。心肌梗塞引起的心绞痛。小量可用于心源性哮喘。阿片制剂可用于止泻。可待因的药理作用特点,临床上主要用于镇咳。
  3.人工合成的镇痛药 吗啡具有很好的镇痛作用,但最大的缺点是成瘾性很强,限制其使用,所以,目前临床上多用其人工合成的代用品:哌替啶、芬太尼、美沙酮和安那度等。
  4.阿片受体拮抗剂 纳洛酮的化学结构与吗啡相似,但可阻断阿片受体。临床上主要用于吗啡类镇痛药急性中毒的解救,还可用于感染中毒性休克。

  第二十章 中枢兴奋药
  1.本章药物包括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和主要兴奋延髓呼吸中枢的药物。该类药物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对中枢的作用部位有相对的选择性,剂量过大均可引起惊厥,惊厥后的抑制仅可加重中枢的抑制状态。
  2.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咖啡因的药理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3.主要兴奋延髓呼吸中枢的药物:尼可刹米和山梗菜碱的药理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第二十一章 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药物
  1.根据心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学,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药物有:改善收缩功能的药物,即正性肌力药物(甙类和非甙类,如?受体激动药、磷酸二酯酶抑制药和钙增敏药等)。降低心脏负荷的药物(利尿药、扩血管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改善舒张功能的药物。其它类药物。
  2.强心甙类:对心脏的作用:
  1) 正性肌力作用:
  ⑴ 作用特点
  ⑵ 工作机制
  2) 负性频率作用。
  3) 负性传导作用。
  4) 对自律性和不应期的影响。
  5) 强心甙对心电图的影响。强心甙的常用制剂。
  强心甙的毒性反应:
  ⑴ 表现及机制:消化道、神经系统及心脏(各型心律失常)。
  ⑵ 预防:了解停药指标,影响强心甙毒性的因素和药物相互作用。
  ⑶ 治疗:阿托品、钾盐及抗心律失常药(如苯妥英钠等)。
  强心甙的临床应用:
  ⑴ 各种原因的慢性心功能不全。
  ⑵ 某些心律失常:房颤、房扑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强心甙的用药方法:全效量法;每日维持量法。
  3.非甙类正性肌力药
  1) β受体激动药:多巴酚丁胺。
  2) 磷酸二酯酶抑制药米力农使。
  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卡托普利、依那普利
  4) 降负荷药,包括以扩张动脉为主的降后负荷药如哌唑嗪;
  5) 利尿药:利尿药治疗心功能不全的理论基础、适应情况及用药注意事项。

  第二十二章 钙拮抗剂
  熟悉钙拮抗药选择性钙拮抗药:维拉帕米类、硝苯地平类、地尔硫卓类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第二十三章 抗高血压药
  1.抗高血压药按作用部位及作用机制的分类。
  2.中枢交感神经抑制药。可乐定的降压作用;降压作用机制:它主要激动延脑孤束核次一级神经元突触后膜的α2受体以及延髓腹外侧核咪唑啉受体而使外周交感活性降低,血压下降;它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3.神经节阻断药即N1胆碱受体阻断药,现已少用。
  4.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药,主要有利血平和胍乙啶。利血平的作用特点和不良反应。呱乙啶的作用机制。
  5.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β受体阻断剂的降压作用机制与阻断中枢或心脏或肾脏和交感神经突触前膜的β受体有关。普萘洛尔的降压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α1受体阻断药哌唑嗪的降压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6.直接扩张血管药。肼屈嗪和硝普钠的作用特点是快而强。硝普钠为硝基扩张血管药,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而产生降压作用。
  7.钙拮抗药的降压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8.影响血管紧张素Ⅱ(AⅡ)形成和作用的药。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药和AⅡ受体阻断药。ACE抑制药降低血和局部组织中的ACE,使AⅡ生成减少,血管扩张;此外ACE抑制药也能抑制缓激肽的降解,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另外尚可抑制血管和心脏的构型重建。主要用于各期和各型高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不良反应有咳嗽、高血钾等。代表药为卡托普利。
  9.利尿药,利尿药早期降压作用与减少血容量有关,后期则通过扩张小动脉。

  第二十四章 抗心绞痛药
  1.心绞痛是心肌耗氧与供氧之间平衡失调引起急剧的暂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的临床分型。
  2.硝酸酯类。包括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硝酸甘油的基本作用是松弛血管平滑肌。抗心绞痛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它扩张全身小静脉和小动脉以及较大的冠状血管,改变血流动力学,降低心肌耗氧,增加缺血区心肌的供血和供氧。硝酸甘油扩张血管的作用机制是在细胞内产生NO,从而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cGMP增多,血管平滑肌松弛。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各型心绞痛的发作。它的降压作用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加快。注意其它不良反应。
  3.β受体阻断药,它们抗心绞痛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阻断心脏β受体而降低心肌耗氧量,也可改善缺血区的血液供应。临床用于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
  4.钙拮抗药。抗心绞痛的作用特点、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注意对不同类型的心绞痛病人合理选用不同的钙拮抗药。
  5.抗心绞痛药物的联合应用

  第二十五章 抗心律失常药
  了解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熟悉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的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了解普鲁卡因胺和丙吡胺的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熟悉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苯妥因纳的作用机理、特点和临床应用。了解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普罗帕酮的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熟悉第Ⅱ类抗心律失常药 受体阻断药的作用机理、临床应用。熟悉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的作用机理,了解其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熟悉第Ⅳ类抗心律失常药钙拮抗药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

  第二十六章 抗高血脂药
  了解抗高血脂药:洛伐他丁、考来烯胺、氯贝丁酯、吉非贝齐、烟酸降脂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

  第二十七章 利尿药
  1.复习肾脏生成尿的生理基础。常用利尿药的分类。
  2.高效利尿药(袢利尿药)-呋塞米的利尿作用特点。其作用机制在于抑制髓袢升支粗段髓质和皮质部管腔膜面Na+-K+-2Cl-共同转运载体蛋白,抑制Na+、K+、2Cl-的重吸收而产生强大的利尿作用。临床主要用于严重心、肝、肾性水肿以及肺水肿和脑水肿,高血钾症、肾功能不全及加速毒物排泄。不良反应主要是电解质紊乱、耳毒性及高尿酸血症。
  3.中效利尿药为噻嗪类。其利尿作用机制在于抑制远曲小管近端的Na+-Cl-共同转运载体,抑制Na+和Cl-的重吸收,由于促进K+- Na+交换,故尿中K+亦增加。噻嗪类药物尚有降压作用和抗利尿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4.低效保钾利尿药,包括有螺内酯和氨苯喋啶。它们的利尿作用特点和作用部位。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主要是高血钾症。
  5.甘露醇、高渗葡萄糖的作用特点、应用及不良反应。

  第二十八章 消化系统药
  了解抗酸药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熟悉胃酸分泌抑制药西咪替丁、哌仑西平及奥美拉唑的作用原理及优点。了解粘膜保护药枸橼酸铋钾、米索前列醇的作用特点。了解苯海拉明、甲氧氯普胺、昂丹司琼的止吐作用原理及作用特点。了解硫酸镁、酚酞、液体石蜡及甘油的泻下作用特点及作用方式。

  第二十九章 抗喘药、镇咳药、祛痰药
  1.镇咳药 咳嗽反射弧的组成和镇咳药的作用环节。可待因、咳必清、退咳的作用特点和应用。
  2.祛痰药 痰的危害及应用祛痰药的临床意义。常用祛痰药的作用方式。氯化铵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乙酰半胱氨酸、溴乙新的粘痰溶解作用特点,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用药注意事项。
  3.抗喘药 哮喘发病与植物神经功能、变态反应及细胞内Camp水平的关系。拟肾上腺素药平喘作用机制。肾上腺素、麻黄碱、异丙肾上腺素及羟甲叔丁肾上腺素等选择性β2受体兴奋药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平喘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茶碱类药物的平喘作用机制。氨茶碱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M胆碱受体阻断药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概况。过敏介质阻释药色甘酸钠的平喘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第三十章 子宫兴奋药
  了解垂体后叶素、缩宫素、麦角生物碱和前列腺素的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第三十一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1.复习生物凝血和抗凝血过程的动态平衡。
  2.抗凝血药
  肝素:来源与化学、体内、体外抗凝血作用及其它作用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鱼精蛋白的对抗作用。低分子量肝素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双香豆素类:化构、体内过程、抑制肝脏利用维生素K合成Ⅱ、Ⅶ、Ⅸ、Ⅹ、抗凝血蛋白C和S因子、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枸橼酸钠的作用与应用。
  3.抗栓药
  ⑴ 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在小量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与应用。苯胺唑酮的作用特点与临床应用。
  ⑵ 纤维蛋白溶解药链激酶、尿激酶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4.促凝血药
  维生素K:来源,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抗凝血蛋白C和S因子的合成和临床应用。
  凝血酶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
  抗纤维蛋白溶解药:对羧基苄胺、氨甲环酸的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
  5.抗贫血药
  ⑴ 铁制剂:铁的需要、体内过程、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⑵ 机体对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需要,叶酸和维生素的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第三十二章 组胺及抗组胺药
  了解组胺的作用、作用原理、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掌握抗组胺药--H1受体阻断药、H2受体阻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第三十三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1.肾上腺皮质激素分为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两大类。
  2.盐皮质激素主要是醛固酮,其次为去氧皮质酮,它们对水盐代谢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
  3.糖皮质激素对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及水盐代谢的影响。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表现既减轻早期炎症反应,也抑制后期炎症反应。它们的抗炎作用的可能机制。炎症反应是机体的防御功能,本类激素对抗炎症的同时,也降低机体的防御能力,可致感染扩散或阻碍创口愈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对免疫反应各环节的影响。糖皮质激素的抗毒作用,抗休克作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以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
  ⑴ 严重感染,对急性感染性疾病它可迅速缓解病人症状,但必须合用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以防感染病灶扩散。病毒感染一般不用糖皮质激素,某些严重病毒感染为防治病情恶化,可考虑用糖皮质激素。它还用于防治某些炎症的后遗症以及治疗各种眼炎;
  ⑵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过敏性疾病;
  ⑶ 治疗中毒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低血容量性休克,有利于病人度过危险期;
  ⑷ 治疗某些血液病,包括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
  ⑸ 作为替代疗法用于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肾上腺危象和阿狄森氏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及肾上腺切除术后;
  ⑹ 局部应用治疗皮肤病,如接触性皮炎,湿疹,牛皮癣,肛门瘙痒等。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包括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诱发或加重感染,影响伤口愈合,诱发或加重溃疡,产生某些神经精神症状,影响生长发育,长期用药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或功能不全,出现反跳现象及停药症状。糖皮质激素的用法。促皮质素的作用特点及临床用途。

  第三十四章 性激素类药物及避孕药
  由妇产科具体讲解(略)

  第三十五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熟悉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临床应用。掌握抗甲状腺药 硫脲类、碘及碘化物、放射性碘和 受体阻断的常用药物、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

  第三十六章 降血糖药
  了解胰岛素的作用机制,短效、中效和长效胰岛素制剂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掌握口服降血糖药--磺酰脲类、双胍类的常用药物,其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了解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

  第三十七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1.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掌握该类第一、第二代代表药物萘啶酸、吡哌酸的作用、应用特点。重点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等的抗菌作用、药代动力学特点、应用和不良反应。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原理及耐药性。
  2.磺胺类的基本结构及化学结构与作用的关系。重点磺胺类药物的抗菌谱、抗菌原理及耐药性。磺胺异恶唑(SIZ)、磺胺嘧啶(SD)及磺胺甲异恶唑(SMZ)的体内过程、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肠道感染用药酞磺胺噻唑(PST)等的作用,局部感染用药磺胺米隆(SML)、磺胺嘧啶银(SD-Ag)及磺胺醋酰(SA)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3.甲氧苄啶(TMP)的抗菌作用、体内过程及与其它磺胺药合用的应用特点及不良反应。

  第三十八章 抗生素
  掌握青霉素G的理化性质与应用中有关的注意事项;青霉素G的效价单位。掌握青霉素G的抗菌作用性质与抗菌谱;理解其抗菌机制及其与抗菌作用的关系和对人体毒性的关系;细菌对青霉素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掌握青霉素G对各种敏感菌感染的临床应用,青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及防治。
  了解半合成抗生素的概念。熟悉耐酶青霉素、广谱青霉素的主要抗菌特点和主要用途。
  掌握头孢菌素类第一代至第三代产品的抗菌特点,临床应用与主要不良反应。
  掌握氨基糖甙类的抗菌谱、抗菌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熟悉链霉素、庆大霉素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特点。
  了解多粘菌素类和杆菌肽的抗菌作用、不良反应与临床应用。
  掌握四环素的抗菌谱、抗菌机制、体内过程特点、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
  掌握氯霉素的抗菌谱、抗菌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
  熟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抗菌机制,掌握红霉素的主要制剂及作用特点。
  了解林可霉素与克林霉素的抗菌作用与体内过程特点;了解万古霉素的抗菌作用特点,主要用途及不良反应。
  了解抗菌药目前的滥用情况和各种不合理应用与耐药性产生以及抗感染治疗失效的关系。理解提倡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了解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原则。

  第三十九章 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了解灰黄霉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以及咪唑类的克霉唑与酮康唑等的抗真菌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了解金刚烷胺、碘苷及吗啉胍等常用药的抗病毒作用特点、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第四十章 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
  熟悉抗结核病药异烟肼、利福平、利福定、乙胺丁醇、链霉素、吡嗪酰胺、对氨水杨酸、乙硫异烟胺和环丝胺酸的抗结核作用特点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体内过程的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抗麻风病药:自学内容(略)

  第四十一章 抗疟药(略)

  第四十二章 抗阿米巴病及抗滴虫病药(略)

  第四十三章 抗血吸虫病及抗丝虫病药(略)

  第四十四章 驱肠虫药(略)

  第四十五章 抗恶性肿瘤药
  了解细胞增殖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和周期特异性药物的概念。熟悉5-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和甲氨喋呤的抗肿瘤作用及作用机制,它们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了解其他类型的抗肿瘤药物的抗肿瘤作用特点及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