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外科学是祖国医学研究人体外部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其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诸多验之有效内外治法。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网络和辅导教学,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规律:熟悉中医外科的主要内治法、外治法和操作技能,了解一些疑难病症的诊断与辨证原则.
   本教学大纲分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
   总论部分介绍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法,使学生对中医外科有一个概略的认识,各论以病分章论述。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总 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目的要求】
   了解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及在历史上对人民健康的伟大贡献,进一步巩固学习中医外科学的专业思想。
   【教学内容】
   了解历代名医、主要贡献、学术成就及创造发明等事例。
   第二章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外科的范围。
   2.了解外科疾病命名规律、含义、分类、为学好各论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1.中医外科具有特定的治疗范围,包括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性前阴病、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疾病等。
   2.疾病命名有十种方法,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症状、形态、颜色、疾病特性、范围大小、传染性来命名。
   3.外科疾病分类释义分总纲类、疮疡类、皮肤病类、肛门病类、肿瘤类及其他类。
   第三章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目的要求】
   1.熟悉辨阴阳、辨肿、痛、痒、脓、麻木,辨溃疡的色泽、形态,辨善恶顺逆等内容。
   2.了解外科疾病局部症状的四诊检查与辨证。
   【教学内容】
   1.辨病,就是辨识具体的疾病。辨证是对其病变的病因病位、病变机理、功能状态和演变趋势等作出综合性的评定,从而得出一个证的概念。
   2.四诊在辨病、辨证中的应用。包括望诊(望局部病变、望精神、望形态、望舌苔)、闻诊(听声音、嗅气味)、问诊(问寒热、问汗液、问二便、问饮食、问病因或诱因、问旧病、问职业、问妇女月经、问家族、问不洁性交)、切诊(切脉和触诊)。
   3.辨阴证阳证。主要依据发病缓急、病位深浅、局部颜色、温度、肿形、范围、硬度、疼痛、脓液及病程、全身症状、预后顺逆来辨别。
   4.辨肿、痛、痒、脓、麻木。从外形、成因、部位、色泽来辨肿;从引起疼痛的原因,发作情况、疼痛性质及痛与肿相结合来辨痛;从风、 湿、热、虫淫、血虚原因及肿疡、溃疡病变过程辨痒;以辨脓的有无、辨脓的部位深浅及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来辨脓。从疾病的不同时期辨麻木、与疾病的预后走势相关。
   5.辨溃疡的形色:以虚实性质进行辨证。
   6.辨经络部位:外科疾病的发生部位与经络有一定的联系,并作为辨证施治的参考。
   7.辨善恶顺逆:以善证、顺证说明外科病的预后良好,以恶证、逆证说明外科病的预后不良。
   第四章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目的要求】
   1.熟悉外科常见致病因素和特点及主要发病机理,
   2.了解气血、脏腑、经络与外科疾病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
   1.致病因素: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
   2.发病机理:从气血、经络、脏腑说明外科疾病的病理基础。
   第五章 治 法
   【目的要求】
   1.掌握消、托、补三大内治法在外科疾病不同阶段的具体应用,外治法中各种药物疗法的应用。
   2.了解各种外治法的适应证。
   【教学内容】
   1.内治法
   (1)以消、托、补为纲,做为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的治疗大法。
   (2)内治法的具体运用:分为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和营、内托、补益、养胃等。
   2.外治法
   (1)药物疗法:包括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的适应证、用法、注意点。
   (2)手术疗法:包括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挂线法、结扎法等,了解其适应证、用法、注意点。
   (3)其它疗法:引流法(药线、导管、扩创)、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和浸渍法。
   各 论
   第六章 疮 疡
   第一节 疖
   【目的要求】
   1.掌握疖与痈、颜面疖疮的鉴别诊断。
   2.熟悉疖的概念及特点。
   3.了解疖的病因病机及预防与调摄。
   【教学内容】
   1.概说:指出疖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疖的病因是火毒。
   3.辨证治疗:
   内治:清热解毒为主,夏秋应清暑化湿解毒,虚证宜扶正解毒。
   外治:初期箍毒消肿、中期提脓祛腐、后期生肌收口。并注意预防与调护。
   第二节 疔
   【目的要求】
   1.掌握颜面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的症状与治疗。
   2.了解具有特殊性质的烂疔、疫疔的特点和预防方法。
   【教学内容】
   1.概说:疔的含义及种类。
   2.颜面疔疮:
   (1)概述:面疔的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主要因火热之毒为患,致火毒结聚,气血凝滞而成。
   (3)诊断:从多发部位、疮形的特点、病程及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确定诊断。
   (4)鉴别诊断:与疖、有头疽、疫疔相鉴别。
   (5)辨证论治:内治以清热解毒为主,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外治按初起、脓成、脓尽施治。
   3.手足部疔疮:
   (1)概说:说明发生不同部位有不同名称,有损筋伤骨的后果。
   (2)病因病机:因外伤诱因,内有脏腑蕴热而成。
   (3)几种常见手足部疔疮的诊断辨证与治疗。
   4.红丝疔:
   (1)概说:定义、全身症状。
   (2)病因病机:内有火毒凝聚,外有手足破损染毒诱发。
   (3)诊断、辨证与治疗。
   第三节 痈
   【目的要求】
   掌握不同部位痈的病因病机、诊断及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概说:痈的含义、定义和特点。
   2.颈痈:
   (1)病因病机:外感风温风热挟痰或口腔疾患、头面感染而发。
   (2)诊断:多见儿童,生于颈旁两侧,多伴全身症状。按初起、成脓、溃后叙述。
   (3)鉴别诊断:与痄腮、臖核相鉴别。
   (4)辨证论治:内治以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用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外治按常规处理。
   3.腋痈:
   (1)概说:定义、特点。
   (2)病因病机:多由上肢皮肤破损染毒、或因肝脾血热兼忿怒气郁,导致气血凝滞,经脉壅阻而成。
   (3)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第四节 发
   【目的要求】
   熟悉发的特点及不同部位的症状应与丹毒进行鉴别。
   【教学内容】
   1.概说:发的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理:由血热火毒所致。
   3.诊断:分述锁喉痈、臂痈、手发背、足发背的不同部位的表现。
   第五节 有头疽
   【目的要求】
   1.熟悉本病症状与虚实二证在辨证论治上的意义。
   2.了解老人及有严重慢性病患者容易引起内陷的防治。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发病情况及不同部位不同名称等。
   2.病因病机:因外感风热、湿热、火毒之邪、内因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劳伤精气或恣食膏粱厚味、以致脏腑蕴毒而成。、
   3.诊断与辨别诊断:
   4.:有头疽与疖及脂瘤染毒的鉴别。
   5.辨证论治:
   (1)内治:分虚实两种。
   (2)外治:局部按概论常规处理、其中要注意切开引流和清除坏死组织。
   第六节 无头疽
   【目的要求】
   1.熟悉附骨疽与环跳疽在急性期的症状与治疗。
   2.了解本病由于骨关节的破坏而造成的后果。
   【教学内容】
   定义、特点及发生于不同部位的附骨疽、环跳疽。
   1.附骨疽
   (1)概说:定义、特点及发生与不同部位的名称。
   (2)病因病机:由疔疮、疖肿、麻疹等病后余毒所致,或由外来伤害感染毒邪而成。
   (3)诊断:初起寒战高热、着骨疼痛。
   (4)鉴别诊断:与流注、流痰相鉴别。
   (5)辨证论治:
   内治:宜清热化湿、行瘀和营。
   外治:按初起、成脓、溃后施治。
   2.环跳疽
   (1)概说:定义、特点及生于不同部的名称。
   (2)病因病机:同附骨疽。
   (3)诊断:其病位在髋关节,按初起、成脓、溃后叙述。
   (4)鉴别诊断:与臀部流注、髂窝流注等相鉴别。
   (5)辨证论治:同附骨疽。
   第七节 流注
   【目的要求】
   了解流注的特点和不同原因流注的名称。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及不同原因流注的名称。
   2.病因病机:因正气不足、邪毒流窜有关。
   3.诊断:按初起、成脓、溃后叙述。
   4.鉴别诊断:与环跳疽、髋关节流痰、风湿性关节炎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按余毒、暑湿、瘀血流注分述。
   外治:按概论常规处理。
   第八节 丹毒
   【目的要求】
   1.掌握丹毒的特点及与发等的鉴别。
   2.熟悉下肢丹毒的防治。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及发生于不同部位的名称。
   2.病因病机:血分有热、外受火毒、或因皮肤粘膜破碎而发。
   3.诊断:按局部症状及全身症状叙述。
   4.鉴别诊断:应与发、接触性皮炎、类丹毒相区别。
   5.辨证论治:
   (1)内治:治宜散风清热、利湿、凉血。
   (2)外治:除局部常规敷药外,下肢丹毒可用砭镰法。
   第九节 走黄与内陷
   【目的要求】
   掌握走黄与内陷的异同点、分型论治及急救措施。
   【教学内容】
   1.走黄
   (1)概说: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疔疮走黄的发生主要在于火毒炽盛。
   (3)诊断:按局部症状及全身症状叙述。
   (4)辨证论治:
   内治:治宜凉血清热解毒。
   外治:局部外用箍围药。
   2.内陷
   (1)概说: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理:与正气内虚、火毒炽盛有关。
   (3)诊断:脑疽、背疽患者多见。按局部症状及全身症状叙述。
   (4)辨证论治
   内治:同有头疽
   外治:同有头疽。
   第十节 瘰疬
   【目的要求】
   了解瘰疬的临床表现及未溃时的内消法和溃后的提脓化腐治疗。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及发病情况。
   2.病因病机:与肝气郁结、痰湿内生有关。
   3.诊断:按初、中、后期叙述。
   第十一节 流痰
   【目的要求】
   了解流痰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及发病情况。
   2.诊断:按初期、中期、后期叙述及不同关节的病变特点。
   第十二节 窦道
   【目的要求】
   了解窦道的诊断及病因以及外治法。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
   2.病因病机:由于手术创伤、残留异物或坏死组织刺激深部组织化脓溃破而成。
   3.诊断:局部有一小疮口,局部症状明显,无全身症状。
   4.辨证论治:
   外治可用垫棉法等。
   第七章 乳房疾病
   第一节 乳痈
   【目的要求】
   1.掌握辨证论治的要领。
   2.了解乳痈的发病原因。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
   2.病因病机:乳汁瘀积是最常见的原因。
   3.诊断:好发于产后3--4周的哺乳期妇女,乳头破碎或乳汁瘀滞者更易发生。按初起、成脓、溃后叙述。
   4.鉴别诊断:与炎性乳癌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气滞热壅----治宜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热毒炽盛----治宜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正虚毒恋----治宜益气和营托毒。
   外治:按初起、成脓、溃后三期外用药物及切开排脓施治。
   第二节 乳发
   【目的要求】
   了解乳发的特点,乳发与乳痈的区别。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
   2.病因病机:肝胃二经湿热与外邪相互搏结而成。
   3.诊断:按初起、成脓、溃后叙述。
   4.辨证论治:
   内治:清肝胃湿火。
   外治:按初起、成脓、溃后分述。
   第三节 乳痨
   【目的要求】
   了解本病的特点并与乳岩相区别。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多因素体阴虚,痰火凝结而成。
   3.诊断:患者一般是20--30岁的已婚体弱妇女。并常可发现身体其它部位的结核病灶、按初起、成脓、溃后叙述。
   4.鉴别诊断:与乳岩、粉刺性乳痈区别。
   第四节 乳核
   【目的要求】
   掌握乳核的诊断与乳岩乳癖的鉴别。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
   2.病因病机:肝郁脾虚、痰湿内生;或冲任失调、气滞血瘀痰凝,积聚乳房胃络。
   3.诊断:多见青年女性,乳房肿块呈椭圆形、质地坚实、表面光滑、活动度好、边界清楚、一般无疼痛。
   4.鉴别诊断:与乳岩、乳癖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肝气郁结----治宜疏肝散结。
   血瘀痰凝----治宜疏肝活血、化痰散结。
   第五节 乳癖
   【目的要求】
   掌握乳癖的诊断与治疗以及与乳岩区别。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
   2.病因病机:肝气郁结、气滞痰凝血瘀而成。
   3.诊断:年龄多在20--45岁的女性,乳房胀痛、经前加重、肿块单侧或双侧、质不坚、表面光滑或呈颗粒状,活动度好、大多伴压痛、肿块大小不1.形态有别。
   4.鉴别诊断:与乳岩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肝郁痰凝----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冲任失调----治宜调摄冲任。
   外治:中药局部外敷于乳房肿块处、多为辅助疗法。
   第六节 乳疬
   【目的要求】
   1.掌握治疗原则及方法。
   2.了解乳疬的特点。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
   2.病因病机:与肾的阴阳失调有关。
   3.诊断:乳房稍大或肥大、乳晕下有扁圆形或结节状肿块,局部有轻度压痛或胀痛感。
   4.鉴别诊断:与男性乳岩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肝气郁结----治宜疏肝散结。
   肾气亏虚----治宜补益肾气。
   外治: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或桂麝散敷贴。
   第八章 瘿
   概论
   【目的要求】
   熟悉瘿病的定义、分类、检查方法、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定义及分类。
   第一节 气瘿
   【目的要求】
   了解地区别性与非地区性气瘿的区别及其发病原因。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及发病情况。
   2.病因病机:肝郁脾虚,湿痰凝聚或饮水食物中含碘不足而导致本病。
   3.诊断:
   (1)多发于青年女性。
   (2)颈部漫肿、皮色如常。
   4.鉴别诊断:与肉瘿、瘿痈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肝郁脾虚----治宜舒肝解郁、健脾益气。
   肝郁肾虚----治宜疏肝补肾、调摄冲任。
   第二节 肉瘿
   【目的要求】
   1.掌握肉瘿诊断。
   2.了解与其他慢性肿块的区别。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
   2.病因病机:由忧思郁怒、气滞、痰浊、瘀血凝结而成。
   3.诊断:颈部出现肿物,长大后可感到憋气或压迫感、肿物柔软、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并随吞咽动作上下活动。
   4.鉴别诊断:与甲状腺舌骨囊肿、颈痈、瘿痈相鉴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气滞痰凝----治宜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软坚散结。
   外治:外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或桂麝散外敷。
   第三节 瘿痈
   【目的要求】
   了解瘿痈的辨证与治疗。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与特点。
   2.病因病机:因风湿、风火客于肺胃、和肝郁胃热有关。
   3.诊断:肿块、灼热疼痛、拒按、皮色 红。
   4.鉴别诊断:与颈痈、锁喉痈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风热痰凝----治宜疏风清热化痰。
   气滞痰凝----治宜清肝理气、化痰散结。
   外治:
   初期宜用药物箍围治疗。
   成脓宜切开引流、脓尽用生机散。
   第四节 石瘿
   【目的要求】
   了解石瘿的特点。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
   2.病因病机:情志内伤,肝脾气逆,以致气郁、湿痰、瘀血凝滞而成。
   3.诊断: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颈靥部肿块较小、肿块质地坚硬活动受限、表面不平、随吞咽上下移动差。
   4.鉴别诊断:与瘿痈、肉瘿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痰瘀内结----治宜解郁化痰、活血消坚。
   瘀热伤阴----治宜和营养阴。
   外治:
   可用阳和解凝膏掺阿魏粉敷贴。或用生商陆根捣烂外敷。
   第九章 瘤
   概论
   【目的要求】
   熟悉瘤的定义、特点、分类。
   【教学内容】
   1.瘤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病因病机
   3.辨证论治
   第一节 气瘤
   【目的要求】
   了解气瘤的特点及内消法。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劳倦过度、肺气损伤、气结于腠理之间而成气瘤。
   3.诊断:有家族史。瘤块多发性、肿块柔软、压之软陷、放手即起。
   4.鉴别诊断:与肉瘤、血瘤、疣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肺气失宣----治宜宣调肺气、益气固表。
   脾虚痰瘀----治宜健脾解郁、化痰散结。
   外治:一般不需要外治。
   第二节 血瘤
   【目的要求】
   了解血瘤特点与局部各种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
   2.诊断:病变局色泽鲜红或暗紫,或局限性柔软肿块,边界不清,触之如海绵状。
   第三节 筋瘤
   【目的要求】
   了解筋瘤的特点、诊断。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
   2.病因病机:先天肝肾不足,久负重力,寒湿侵袭。
   3.诊断:好发于下肢,瘤体色暗红,湿度稍高,青筋垒垒,盘曲成团,如蚯蚓聚结。
   4.辨证论治:
   内治:
   火旺血燥----治宜清肝泻火,养血舒筋。
   劳倦伤气----治宜补中益气,活血舒筋。
   寒湿凝筋----治宜暖肝散寒,活血通脉。
   外治:绑缚疗法。
   第四节 肉瘤
   【目的要求】
   了解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
   2.病因病机:湿痰内生、气郁凝结而成。
   3.诊断:多发生于成年人、呈扁平团块状、或分叶状。质块柔软、光滑、分界清楚、可压扁、移动肿块、大小不一。
   4.鉴别诊断:与血瘤、气瘤相区别。
   第五节 脂瘤
   【目的要求】
   掌握未感染与已感染脂瘤的诊断、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汗腺堵塞、腠理津液滞聚不散,脾失运化、湿浊化痰、痰气凝结而成。
   3.诊断:好发与皮脂腺、汗腺丰富的部位。肿物呈半球状隆起,边界清楚、质地坚实,瘤体表面皮肤发现一黑色皮脂腺开口小孔,挤压时有少许白色分泌物溢出,易感染。
   4.鉴别诊断:与肉瘤相区别。
   5.辩证论治:
   内治:
   痰气凝结----治宜理气化痰散结。
   痰湿化热----治宜清热利湿、活血行瘀。
   外治:未感染者,手术切除。对已感染者未成脓,可用金黄膏外敷,成脓者宜切开引流,脓尽用生肌药收口。
   第六节 骨瘤
   【目的要求】
   了解骨瘤的特点及良恶性区别。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与肾阴损耗、虚火内亢有关。
   第十章 岩
   第一节 舌菌
   【目的要求】
   了解舌菌早期症状特点,能够早发现、早治疗。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主要因心脾郁火或外感热毒痰火瘀毒结滞所致。
   3.诊断:常有口腔溃疡史及假牙等长期慢性刺激,舌部生一硬结,形如豆粒、溃烂后形成坚硬而高低不平的溃疡,晚期常累及颈、颌部,预后不佳。
   第二节 茧唇
   【目的要求】
   了解茧唇的特点,以早发现、早治疗。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主要由于脾经积火,火盛生痰、肾阴亏损、瘀毒阻塞唇部而成。
   3.诊断:好发于下唇的红缘部位、唇部出现痛性肿块或溃疡为特征。按局部症状叙述。
   第三节 失荣
   【目的要求】
   掌握定义及特点。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肝郁脾虚、痰瘀凝结于颈部而成。
   3.诊断:按原发性颈部肿瘤及继发性转移性癌者叙述。
   第四节 乳岩
   【目的要求】
   熟悉乳岩的特征,以便能及时发现本病。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及发病情况。
   2.病因病机:六淫内侵、肝脾气郁、冲任失调、脏腑功能失调,以致气滞血瘀、痰凝、邪毒结于乳络而成。
   3.诊断:绝精期妇女发病率相对较高。
   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硬癌、湿疹样癌、胶样癌、炎性癌等四种类型叙述。
   辅助检查:钼靶x线摄片、B超、活体组织病检可帮助确诊。
   5.辩证论治:
   内治:
   肝郁痰凝----治宜疏肝解瘀、化痰散结。
   冲任失调----治宜调摄冲任、理气散结。
   正虚毒炽----治宜调补气血、清热解毒。
   外治:确诊后,宜尽早手术。
   第十一章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
   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皮肤损害的形态特征及其辨证规律。
   2.熟悉皮肤病常用的内治法和外用药的作用。
   【教学内容】
   1.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的定义、种类。
   2.皮肤病主要的病因病机。
   3.皮肤病的常见症状。
   (1)自觉症状:瘙痒、疼痛、蚁行感、麻木感、灼热感。
   (2)他觉症状:分原发性皮损和继发性皮损。
   4.治法、适应证和常用方剂。
   第一节 热疮
   【目的要求】
   了解本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风热时毒或肺胃蕴热所致。
   3.诊断:本病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皮肤红斑上簇集成群的水疱。
   4.鉴别诊断:与蛇串疮、黄水疮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肺胃热盛----治宜疏风清热。
   阴虚内热----治宜养阴清热。
   外治:局部外用药以清热、解毒、干燥、收敛为主。
   第二节 蛇串疮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病疱疹特点及主要证型治疗。
   2.了解与热疮的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名称。
   2.病因病机:与肝郁化火,脾虚生湿和气滞血瘀,感染毒邪有关。
   3.诊断:成簇水疱、呈带状,灼热刺痛。
   4.鉴别诊断:与热疮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肝经郁热----治宜清肝火、解热毒。
   脾虚湿蕴----治宜健脾利湿。
   气滞血瘀----治宜理气活血、重镇止痛。
   外治:按概论外治法。
   第三节 疣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种疣的特征及治疗手法。
   2.了解疣的种类。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及分类。
   2.病因病机:风热毒邪搏于肌肤、怒动肝火、肌肤不润。
   3.诊断:按疣目、扁瘊、鼠乳、跖疣、丝状疣叙述。
   4.鉴别诊断:与扁平苔藓、鸡眼、胼胝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1)疣目:
   风热血燥----治宜养血活血、清热解毒。
   湿热血瘀----治宜清化湿热、活血化瘀。
   (2)扁瘊:
   热毒蕴结----治宜清热解毒。
   热毒络瘀----治宜清热活血化瘀。
   鼠乳、掌跖疣、丝状疣均不需内服药。
   外治:可选用板兰根、马齿苋等熏洗。
   第四节 黄水疮
   【目的要求】
   掌握黄水疮的辨证论治和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感受暑湿热毒、气机不畅、疏泄障碍、熏蒸皮肤而成。
   3.诊断:为红斑、水疱、脓疱、糜烂、结痂。
   4.鉴别诊断:与水痘、脓窝疮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暑湿热蕴----治宜清暑、利湿解毒。
   脾虚湿蕴----治宜健脾渗湿。
   外治:用洗剂或清热解毒油膏。
   第五节 癣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种癣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2.了解癣病因、传染途径和预防措施,强调防治结合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及分类。
   2.病因病机:
   3.诊断:分别按白秃疮、肥疮、鹅掌风、脚湿气、圆癣、紫白癜风叙述。
   4.鉴别诊断:与白屑风、白疕、头皮湿疮、手部湿疮、掌跖角化病、白癜风、风热疮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风湿毒聚----治宜清热除湿、消风止痒。
   湿热下注----治宜清热化湿解毒。
   外治:复方土槿皮酊或癣药水。
   第六节 疥疮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2.了解致病因素。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疥虫传染。
   3.诊断:为红色小丘疹、丘疱疹、小水庖、隧道、结节和结痂。
   4.鉴别诊断:与寻常痒疹、皮肤瘙痒症、丘疹性荨麻疹、虱病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湿热毒聚----治宜清热化湿解毒。
   外治:外擦硫磺软膏。
   第七节 虫咬性皮炎
   【目的要求】
   了解常见昆虫叮咬后的一般治法。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由感受虫毒所引起。
   3.诊断:皮疹以丘疹、风团或瘀点为多见。皮损中央常可见有刺吮点。
   4.辨证论治:
   内治:
   热毒蕴结----治宜清热解毒。
   外治:用三黄洗剂外搽,有感染者用马齿苋煎汤湿敷。
   第八节 接触性皮炎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病的临床特点。
   2.了解本病的致病因素。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禀赋不耐,接触某些物质。
   3.诊断:有明显的接触史、好发部位、皮损形态及发病过程。
   4.鉴别诊断:与急性湿疹、颜面丹毒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热毒湿蕴----治宜清热祛湿、凉血解毒。
   血虚风燥----治宜清热祛风、养血润燥。
   外治:按不同皮疹形态用药。
   第九节 湿疮
   【目的要求】
   1.掌握其辨证论治。
   2.了解湿疮的种类及不同部位的名称。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及不同部位的名称。
   2.病因病机:内因脾虚生湿、外因风、湿热邪留蕴肌肤所致。
   3.诊断:按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疮叙述。
   4.鉴别诊断:与接触性皮炎及牛皮癣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湿热浸淫----治宜清热利湿。
   脾虚湿蕴----治宜健脾利湿。
   血虚风燥----治宜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外治:按急性、亚急性、慢性分治。
   第十节 婴儿湿疮
   【目的要求】
   了解本病的发病年龄与皮损特点。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禀赋不足,脾胃失职,胎火湿热,外受风湿热邪,相互蕴阻肌肤而成。
   3.诊断:好发于头面,重者躯干、四肢、患儿常有家庭过敏史,多见于人工哺育的婴儿。
   第十一节 瘾疹
   【目的要求】
   掌握本病的辨证论治。
   2.熟悉本病的注意事项。
   3.了解发病原因。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禀赋不耐 ,风寒、风热、肠胃湿热或气血不足,或冲任不调、风邪客于肌肤而成。
   3.诊断:鲜红或苍白风团。可迅速消退、不留痕迹。自觉灼热瘙痒。
   4.鉴别诊断:与丘疹性荨麻疹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风热犯表----治宜疏风清热。
   风寒束表----治宜疏风散寒。
   血虚风燥----治宜养血祛风润燥。
   外治:炉甘石洗剂外擦。
   第十二节 牛皮癣
   【目的要求】
   熟悉其临床特征和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情志内伤、风邪侵扰是病的诱因,营血失和、经脉失疏、气血凝滞则为其病机。
   3.诊断:按好发部位、皮损表现、局部型、泛发型叙述。
   4.鉴别诊断:与慢性湿疮、皮肤淀粉样变、白疕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肝经化火----治宜清肝泻火。
   风湿蕴肤----治宜疏风利湿。
   血虚风燥----治宜养血祛风润燥。
   外治:实证用三黄洗剂,虚证用疯油膏。
   第十三节 皮肤瘙痒症
   【目的要求】
   了解本病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禀性不耐,血热、血虚生风,肝郁化火、脾虚生湿化热动风,肌肤失养所致。
   3.诊断:为阵发性瘙痒,无原发性皮损,多为继发性皮损。
   4.辨证论治:
   内治:
   风热血热----治宜疏风清热凉血。
   湿热蕴结----治宜清热利湿止痒。
   血虚肝旺----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外治:可用白部酊、苦参酒外擦;三黄洗剂、油膏等。
   第十四节 白疕
   【目的要求】
   掌握本病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营血亏损,化燥生风,肌肤失养而成。
   3.诊断:临床按寻常型、特殊型叙述。
   4.鉴别诊断:与慢性湿疮、白屑风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风热血燥----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血虚风燥----治宜养血和血、祛风润燥。
   瘀滞肌肤----治宜活血化瘀。
   外治:用枯矾药浴去鳞屑、青黛散麻油调搽,后期用硫磺软膏等。
   第十五节 面游风
   【目的要求】
   了解本病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血燥、复感风热或脾虚湿热内生。
   3.诊断:皮损形态多样,分干性型和湿性型。
   4.鉴别诊断:与慢性湿疮、白疕、白秃疮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肺胃热盛----治宜清热止痒。
   脾虚湿困----治宜健脾渗湿。
   血虚风燥----治宜养血润燥。
   外治:用白屑风酊或侧柏叶酊、青黛膏。
   第十六节 猫眼疮
   【目的要求】
   熟悉本病皮疹特点及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禀赋不耐、风寒外侵、外感风热,与湿蕴结肌肤而成。
   3.诊断:分为轻症和重症。
   4.鉴别诊断:与冻疮、药毒、疱疹样皮炎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湿热蕴结----治宜清热解毒利湿。
   寒湿阻络----治宜和营祛寒化湿。
   外治:三黄洗剂或青吹口散外吹。
   第十七节 瓜藤缠
   【目的要求】
   1.掌握辨证论治。
   2.了解皮疹特点。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素体血分蕴热、脾虚失运、湿热下注、气血不足、寒湿凝结而成。
   3.诊断:为疼痛性红肿结节、对称性发生、皮损逐渐消退。
   4.鉴别诊断:与硬结性红斑、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湿热瘀阻----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寒湿入络----治宜温阳健脾、通络理湿。
   外治:用玉露散、金黄散外敷。
   第十八节 红蝴蝶疮
   【目的要求】
   1.熟悉本病的分类特点
   2.了解本病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及分型。
   2.病因病机:禀赋不足、肾精亏损、热毒诱发所致。
   3.诊断:按盘状红蝴蝶及系统性红蝴蝶疮叙述、结合多种辅助检查。
   4.鉴别诊断: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热毒炽盛----治宜清热凉血、化斑解毒。
   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
   脾肾阳虚----治宜温肾壮阳、健脾利水。
   脾虚肝旺----治宜健脾清肝。
   气滞血瘀----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外治:可用白玉膏局部外搽。
   第十九节 淋病
   【目的要求】
   了解淋病诊断及辨证施治。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与不洁性接触有关。
   3.诊断:按无合并症与有合并症淋病、无症状与有症状淋病、急性与慢性淋病和播散性淋病叙述。
   辅助检查:包括涂片、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等。
   4.鉴别诊断:与非淋菌性尿道炎相区别。
   5.辩证论治:
   内治:
   湿热毒蕴----治宜清热利湿、解毒化浊。
   正虚毒恋----治宜滋阴降火、利湿祛浊。
   毒邪流窜----治宜清热利湿、解毒化浊。
   热毒入络----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浊。
   外治:用土茯苓、地肤子、苦参、芒硝各30g煎水外洗。
   第二十节 梅毒
   【目的要求】
   了解梅毒的诊断及辨证施治。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主要是精化传染、气化传染及胎传染毒。
   3.诊断:按疳疮、横痃、杨梅疮、杨梅结毒、小儿遗毒、隐性梅毒叙述。
   辅助检查:梅毒血清试验等。
   4.辨证论治:
   内治:
   肝经湿热----治宜清肝解毒、利湿化斑。
   痰瘀互结----治宜祛瘀解毒、化痰散结。
   脾虚湿蕴----治宜健脾化湿、解毒祛浊。
   气血两虚----治宜补气养血、扶正固本。
   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补肾填精。
   外治:辩证分治。
   第二十一节 尖锐湿疣
   【目的要求】
   熟悉其诊断及治法。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及传播途径。
   2.病因病机:性滥交、湿热下注而发赘疣。
   3.诊断:乳头状、菜花状、鸡冠状、、蕈状柔软赘生物,表面分叶或成棘刺状。
   4.鉴别诊断:与假性湿疣、扁平湿疣、阴茎珍珠状丘疹相区别。
   5.辩证论治:
   内治:
   湿毒下注----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火毒炽盛----治宜清火解毒、化浊利湿。
   外治:疣体刮除或切除。
   第十二章 肛门直肠疾病
   概论
   【目的要求】
   1.熟悉肛门直肠疾病的辨证、检查方法及治疗原则,肛门直肠的解剖生理。
   2.了解肛门直肠疾病的病因病机。
   【教学内容】
   1.概说:肛门直肠疾病的范围 、种类。
   2.肛门直肠的解剖与生理概要:肛管、齿线、直肠、肛门直肠周围的间隙及肌肉、肛管直肠环。
   3.检查方法及体位:
   (1)方法:肛门视诊、直肠指检、窥肛器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球头银丝检查、x线检查及其它常规检查。
   (2)体位:侧卧位、膝胸位、截石位、倒置位、蹲位、弯腰扶椅位。
   4.辨证概要.:便血、肿痛、脱垂、流脓、便秘、分泌物。
   5.病因病机:风、湿、热、燥、气虚、血虚,以上病因可单独致病、有的可多种因素同时存在。
   6.辨证论治:内治、外治。
   第一节 痔
   概论:痔的定义及分类。
   一、内痔:
   【目的要求】
   1.掌握内痔的诊断。
   2.熟悉内痔的辨证论治。
   3.了解内痔的病因病机及手术方法。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脏腑本虚、静脉壁薄弱、兼因久坐久立或湿热下注,筋脉横解而生。气虚下陷则脱出。
   3.诊断:便血、色鲜红、齿线上粘膜隆起、充血,或内痔脱出、嵌顿。临床可分为三期。
   4.鉴别诊断:与直肠脱垂、直肠息肉、肛乳头肥大、直肠癌、下消化道出血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风伤肠络----治宜清热凉血祛风。
   湿热下注----治宜清热渗湿止血。
   气滞血瘀----治宜清热利湿、祛风活血。
   脾虚气陷----治宜补气升提。
   外治:熏洗法、外敷法、塞药法、枯痔法。
   6.其它疗法:注射法、插药疗法、结扎疗法。
   二、外痔:
   【目的要求】
   1.熟悉外痔的辨证论治及手术方法。
   2.了解外痔的病因病机。
   【教学内容】
   外痔的诊断、病因病机及治疗。
   1.静脉曲张性外痔:影响卫生者手术切除。
   (1)定义:
   (2)病因病机:多因Ⅱ、Ⅲ期内痔反复脱出或负重,筋脉横解,瘀结不散而致。位于齿线以下,局部为长形肿物,表面青紫,下蹲后加重。
   (3)诊断:局部有肿物,一般仅有坠胀感无疼痛。
   (4)鉴别诊断:与血栓外痔,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结缔组织外痔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湿热下注----治宜清热除湿、活血散瘀。
   外治:同结缔组织外痔。
   (6)其它疗法:彻底治疗应做静脉丛剥离切除手术。
   3.血栓性外痔:
   (1)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便时努张或负重努力致痔外静脉破裂,离经之血栓塞而成。
   (3)诊断:好发于肛门外截石位3.9点处,肛门突然剧烈疼痛。肛缘皮下可见暗紫色圆球形肿块,疼痛。
   (4)鉴别诊断:与内痔嵌顿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血热瘀阻----治宜清热凉血、消肿止痛。
   外治:用中药苦参汤熏洗。
   (6)其它疗法:手术治疗。
   三、混合痔:
   【目的要求】
   熟悉混合痔的诊断与治疗。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多因Ⅱ、Ⅲ期内痔反复脱出或排便、负重等致筋脉横解,瘀阻肛门而生。
   3.诊断:多发生于肛门截石位3.7.11点位处,以11点处更为多见,可见内外痔相连。兼有内痔和外痔的双重症状。
   4.辨证论治:
   内治:同内痔辨证治疗。
   外治:可参见静脉曲张性外痔。
   5.其它疗法:外痔剥离、内痔结扎术。
   第二节 肛隐窝炎
   【目的要求】
   1.熟悉肛隐窝炎的症状。
   2.了解其治疗方法及病因病机。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过食辛辣厚味、湿热下注、肠燥便秘,破损染毒而成。
   3.诊断:肛门不适,排便时肛门疼痛,不甚剧烈。急性期可有粘液排出,肛门潮湿、瘙痒。可伴有肛乳头肥大。
   4.鉴别诊断:与肛裂、直肠息肉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湿热下注----治宜清热利湿。
   外治:熏洗法、塞药法。
   6.其它疗法:手术治疗。
   第三节 肛裂
   【目的要求】
   1.掌握肛裂的诊断
   2.熟悉本病的特点与预防、治法。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津液不足,热结肠燥所致大便秘结,燥屎裂伤肛门皮肤。
   3.诊断:排便时引发肛门周期性刀割样疼痛,大便时出血,按病程可分为早期肛裂和陈旧性肛裂。
   4.鉴别诊断:与结核性溃疡、早期上皮癌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血热肠燥----治宜清热润肠通便。
   阴虚津亏----治宜养阴清热润肠。
   气滞血瘀----治宜理气活血、润肠通便。
   外治:
   早期肛裂:用生肌玉红膏蘸生肌散外用。同时用薰洗法。
   陈旧性肛裂:先用七三丹等药搽于裂口,腐脱后,用生肌散收口。
   6.其它疗法:手术治疗有护肛法、切开疗法、肛裂侧切术、纵切横缝法。
   第四节 肛痈
   【目的要求】
   1.掌握肛痈的诊断。
   2.熟悉肛痈的辨证论治。
   3.了解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手术方法。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及分类。
   2.病因病机:过食辛辣肥甘,湿浊不化、热邪蕴结、下注大肠而成。
   3.诊断:为肛门周围突然肿胀、疼痛、有结块、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浅部脓肿局部症状重,全身症状轻。深部脓肿全身症状重,局部症状轻。
   4.鉴别诊断:与肛周毛囊炎、疖肿、骶骨前畸胎瘤、骶髂关节结核性脓肿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火毒蕴结----治宜清热解毒。
   热毒炽盛----治宜清热解毒透脓。
   阴虚毒恋----治宜养阴清热解毒。
   外治:按初起,成脓,溃后分治。
   6.其它疗法:手术治疗有一次切开法、一次切开挂线法、分次手术等方法。
   第五节 肛漏
   【目的要求】
   1.掌握肛漏的诊断及分类。
   2.了解手术疗法的治疗原理。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肛周脓肿余毒未尽,或虚劳久嗽、肺脾两虚,邪乘下位、肉腐成脓、溃后成漏。
   3.诊断:主要症状是在肛门部有间歇性或持续性流脓,久不收口,疼痛,瘙痒。临床上将肛漏分为单纯性肛漏和复杂性肛漏两类。
   4.鉴别诊断:与肛门部汗腺炎、毛囊炎、骶前畸胎瘤、肛门会阴部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湿热下注----治宜清热利湿。
   正虚邪恋----治宜托里透毒。
   阴液亏虚----治宜养阴清热。
   6.其它疗法:手术治疗。
   (1)挂线疗法。
   (2)切开疗法。
   第六节 脱肛
   【目的要求】
   1.掌握脱肛的诊断及辨证论治。
   2.了解脱肛的病因病机及手术方法。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
   2.病因病机: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固摄失司,以致肛管直肠向外脱出。
   3.诊断:早期便后有粘膜自肛门脱出。便后能自行回纳,以后渐渐不能自然回复,甚至咳嗽、劳累、下蹲时亦会脱出,可伴有粘膜充血、水肿、溃疡、腹及腰以下坠胀感。直肠脱垂可分为三度。
   4.鉴别诊断:与内痔脱出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脾虚气陷----治宜补气升提、收敛固涩。
   湿热下注----治宜清热利湿。
   外治:熏洗、外敷。
   6.其它疗法:
   (1)针灸:
   (2)注射法:粘膜下注射法,直肠周围注射法。
   第七节 锁肛痔
   【目的要求】
   1.熟悉锁肛痔的诊断及检查方法。
   2.了解锁肛痔的转移途径。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湿热下注,火毒内蕴,结而为肿是本病之标,正气不足,脾肾两亏,乃本病之本。
   3.诊断:早期可见排便习惯改变,或大便次数增多,便意频,肛内下坠感。开始便血鲜红,后为暗红色、伴有脓及粘液并有特殊的臭味。后期可出现肠梗阻征象,并出现其它脏器转移。
   辅助检查:直肠肛门指检、直肠镜检查及病程检查。
   4.鉴别诊断:早期应与痢疾、肠炎、内痔出血等鉴别、指检触到肿块应与息肉、肛乳头肥大等鉴别、肛管癌性溃疡应与肛漏相区别。
   第十三章 泌尿、男性前阴病
   【目的要求】
   了解泌尿男性前阴所属脏腑、常见证候和治疗大法,对男性前阴疾病有个总的概念。
   【教学内容】
   1.泌尿、前阴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2.泌尿、男性前阴病较常见的临床表现。.
   3.泌尿、男性前阴病的病因病机。
   4.泌尿、男性前阴病的辩证论治。
   第一节 子痈
   【目的要求】
   了解不同的发病原因和急慢性的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及分类。
   2.病因病机:饮食不节、湿热内生、外受寒湿、化生湿热以及房劳不洁、跌仆外伤等因素所治。
   3.诊断:按急性 、慢性子痈叙述。
   4.鉴别诊断:与子痰、嵌顿性斜疝、睾丸扭伤、睾丸肿瘤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急性子痈:
   ① 湿热下注----治宜清泻肝经湿热。
   ② 瘟毒下注----治宜清热解毒。
   慢性子痈:
   ① 气滞痰凝----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② 阳虚寒凝----治宜温肾散寒、理气散结。
   外治:
   急性子痈:未成脓用金黄散,成脓切开引流,脓尽用生肌白玉膏。
   慢性子痈:葱归溻肺汤坐浴及手术治疗。
   第二节 囊痈
   【目的要求】
   了解囊痈的定义及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坐卧湿冷、囊破染毒、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湿热下注局部而发。
   3.诊断:红肿、灼热、压痛、腹股沟臖核肿大。为西医阴囊蜂窝组织炎和阴囊脓肿。
   4.鉴别诊断:与子痈、脱囊、水疝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肝经湿热----治宜清热解毒利湿。
   肝肾阴虚----治宜调补肝肾、清热利湿。
   外治:未成脓者用金黄散、成脓者切开引流。
   第三节 子痰
   【目的要求】
   了解本病性质及类证辨别。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肝肾亏损、浊痰下注、阴虚内热、虚火灼津为痰。
   3.诊断:按初起、成脓及溃后叙述,常伴阴虚内热全身症状。
   4.鉴别诊断:与非特异性附睾炎、淋菌性附睾炎、阴囊内丝虫病、附睾肿瘤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湿痰凝结----治宜温经通络、化痰除湿。
   阴虚内热----治宜滋阴清热、除湿化痰,佐以透脓解毒。
   阳虚痰凝----治宜补肾温阳、化痰散结。
   外治:
   未成脓:外敷冲和膏。
   已成脓:切开引流,脓净用生肌药收口。
   慢性窦通形成:用化腐药腐蚀窦道。
   第四节 水疝
   【目的要求】
   了解其特点及类型。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及分类。
   2.病因病机:脾胃阳虚、水液不能蒸腾气化、水湿潴留而致。
   3.诊断:水疝多数为单侧,表现为阴囊肿大,偏坠一侧,阴囊内有光滑的肿物,透光试验阳性,先天性者卧为时缩小,继发性者卧位时无改变。
   4.鉴别诊断:与狐疝、睾丸肿瘤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肾气亏虚----治宜温肾通阳、化行气血。
   湿热下注----治宜清热利湿。
   肾虚寒湿----治宜温肾散寒、化气行血。
   瘀血阻络----治宜化瘀行气利水。
   外治:
   婴儿水疝或继发性水疝属肾虚寒湿症者用小茴香、橘核各100g研成粗末、炒热、装布袋内温熨局部。
   继发性水疝属湿热下注者,可用朴硝25g装布袋内敷。
   6.其他疗法:穿刺抽液、手术。
   第五节 精浊
   【目的要求】
   1.掌握前列腺的检查方法。
   2.熟悉辩证论治。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及分类。
   2.病因病机:湿热聚于下焦或肾亏而成。
   3.诊断:按急性、慢性叙述、辅助检查、前列腺液镜检。
   4.鉴别诊断:与慢性附睾炎、精癃、精囊炎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气滞血瘀----治宜活血散瘀。
   湿热蕴结----治宜清热利湿。
   阴虚火旺----治宜补肾滋阴、清泄相火。
   肾阳虚损----治宜温肾固精。
   第六节 精癃
   【目的要求】
   1.掌握尿潴留的处理方法。
   2.了解本病的主要症状、辩证论治。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上焦病源在肺,中焦病源在脾,下焦病源在肾,若肺、脾、肾失调、则不能正常气化,致膀胱藏溺失常,而发生本病。
   3.诊断:主要表现为小便淋漓点滴,尿意不尽之感,肛指检查有前列腺肥大,B超检查,CT检查,膀胱造影,膀胱镜检查。
   4.鉴别诊断:与前列腺癌、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肺热失宣----治宜清热宣肺、通调水道。
   湿热下注----治宜清热化湿、通利膀胱。
   中气下陷----治宜补中益气。
   肾阴亏虚----治宜滋肾养阴。
   肾阳虚损----治宜补肾温阳、化气行水。
   气滞血瘀----治宜活血化瘀、通气利水。
   6.其他疗法:
   (1)急性尿潴留处理:食盐50g炒热,热熨小腹部,针灸、导尿。
   (2)手术治疗
   第十四章 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疾病
   第一节 冻疮
   【目的要求】
   1.掌握局部性冻疮的辨证和治疗。
   2.了解全身性冻疮的急救处理。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寒邪侵袭过久所致。
   3.诊断:按局部性冻疮和全身性冻疮叙述。
   4.鉴别诊断:与类丹毒、多形红斑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阴盛阳衰----治宜回阳救逆、温通血脉。
   血虚寒凝----治宜补养气血、温通血脉。
   气血两虚----治宜益气养血、祛瘀通脉。
   瘀滞化热----治宜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外治:
   Ⅰ、Ⅱ度冻疮:可用冻伤膏涂敷患处等。
   Ⅲ度冻疮:用75%酒精消毒,红油膏外敷。
   6.其他疗法:全身性冻疮严重者,必须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第二节 破伤风
   【目的要求】
   1.掌握破伤风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2.熟悉破伤风的诊断要点。
   3.明确其预后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及分类。
   2.病因病机:皮肉破伤、风毒侵染、肝风内动、日久脏腑失和、气血失调。
   3.诊断:有一定的潜伏期,破伤风典型发作症状是肌肉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
   辅助检查:脓液培养可有破伤风杆菌生长。
   4.鉴别诊断:与化脓性脑膜炎、狂犬病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风毒在表----治宜祛风镇痉。
   风毒入里----治宜祛风治痉,清热解毒。
   外治:清创、有坏死组织者用七三丹,红油膏外用,创面干净可使用生肌散。
   第三节 臁疮
   【目的要求】
   掌握不同情况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久站或负重、致血流瘀滞、湿盛于下所致。
   3.诊断:临床表现可分为溃疡前期、溃疡期和溃疡愈合期。
   4.辨证论治:
   内治:
   湿热下注----治宜清热利湿、和营消肿。
   脾虚湿盛----治宜健脾利湿。
   气虚血瘀----治宜益气活血祛瘀。
   外治:有腐肉时红油膏外用,创面干净可使用生肌散。
   第四节 褥疮
   【目的要求】
   了解其防治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特点及发生的部位。
   2.病因病机:久卧伤气、血虚不畅、躯体重压、气血失于流畅、肌失所养。
   3.诊断:初起受压部位皮肤出现暗红,逐渐变黑坏死,溃烂、形成溃疡面。
   4.辨证论治:
   内治:
   气滞血瘀----治宜理气活血。
   蕴毒腐溃----治宜益气养阴、利湿托毒。
   气血两虚----治宜气血双补、托毒生肌。
   外治:初起,外擦红灵酒;溃后用红油膏、脓尽用生肌散。
   第五节 青蛇毒
   【目的要求】
   掌握其特点及处理方法和用药。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湿热之邪外侵、以致气血瘀滞、脉络滞塞不通所致。
   3.诊断:按发病部位不同叙述。
   4.辨证论治:
   内治:
   血热瘀结----治宜清热凉血、和营利湿。
   瘀阻脉络----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散结。
   外治:早期用金黄散、四黄散等。
   第六节 股肿
   【目的要求】
   掌握其临床表现及辩证论治。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络,浊邪流注下肢而成。
   3.诊断:肢体肿胀、疼痛、因静脉血栓部位不同而表现有异。
   辅助检查;静脉血流图,超声多普勒。
   4.辨证论治:
   内治:
   气滞血瘀----治宜理气活血、清热利湿。
   气虚血瘀----治宜益气活血、通阳利水。
   外治:熏洗法----用活血止痛散熏洗。
   第七节 脱疽
   【目的要求】
   1.掌握不同症候辩证论治。
   2.熟悉本病早期症状与检查。
   【教学内容】
   1.概说: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肝肾阳气不足,.受寒冷潮湿侵袭,脉管闭塞而血瘀不通。
   3.诊断:临床上分为局部缺血期、营养障碍期和坏死期。
   辅助检查:超声多普勒。
   4.鉴别诊断 :与糖尿病性坏疽、雷诺氏病相区别。
   5.辨证论治:
   内治:
   寒湿阻络----治宜温经散寒活血。
   血脉瘀阻----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味。
   湿热毒盛----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热毒伤阴----治宜清热解毒、佐以益气养阴活血。
   气血两虚----治宜补气养血。
   外治:
   未溃:冲和膏、红灵油外敷。
   已溃:生肌玉红膏外敷、“蚕食”法清坏死组织。
   6.其他疗法:
   (1)手术疗法:坏死组织清除术、坏死组织切除缝合术、截肢术、植皮术。
   (2)针灸疗法:
   (3)剧烈疼痛的治疗:中药麻醉、持续硬膜外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