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专科)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郁病

  【目的要求】
  1.了解郁病的病因病机、及研究进展。
  2.熟悉郁病的调摄护理。
  3.掌握郁病的基本概念和证候特征。
  4.掌握郁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掌握郁病的治疗原则,了解精神治疗的重要性。
  6.掌握肝气郁结、痰气郁结、心神惑乱、肝阴亏虚等证候的辨证、治法及方药。

  【教学内容】
  1.介绍郁病的概念及范围,讲述郁症的证候特点。
  2.说明郁病的病因是情志内伤,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及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3.阐述郁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证候特征、病史是诊断的主要依据。郁病如何与虚火喉痹、噎膈、癫狂等病证相鉴别。
  4.讲述郁病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理气开郁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尚应配伍活血、降火、化痰、祛湿、消食等法。对于虚证,则宜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精神治疗对郁证有重要的意义。
  5.讲述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血行郁结、心神惑乱、心脾两虚、心阴亏虚、肝阴亏虚等证候的临床特点、治法及方药。
  6.介绍名老中医治疗郁病的经验。
  7.讲述郁病的调摄护理。

  【教学方法】
  1.上网自学。
  2.典型病例讨论,临床见习。

  血证
  【目的要求】
  1.熟悉血证的概念及证候特征。
  2.熟悉血证的病因病机。
  3.掌握治疗血证的基本原则。
  4.掌握咳血与吐血、便血与痢疾、尿血与血淋的鉴别。
  5.熟悉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的辨证论治。
  6.掌握紫斑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介绍血证的概念及不同证候表现。
  2.介绍历代医学文献有关血证的论述。
  3.重点讲解血证的病因病机。热灼血络,络破血溢;气不摄血,血不归经。即所谓“惟火惟气”,“实火虚火”、“气虚气实”。
  4.重点介绍咳血与吐血、便血与痢疾、尿血与血淋的鉴别要点。
  5.讲述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的常见证候、治法、方药等。

  【教学方法】
  1.上网自学为主。
  2.结合具体病例讲解咳血、吐血、尿血、肌衄等出血性疾病的治疗要点、注意事项等。
  3.结合已学习过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讲解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原则。

  汗证
  【目的要求】
  1.熟悉汗证的证候特征。
  2.熟悉自汗、盗汗与脱汗、战汗的区别。
  3.掌握汗证的治疗原则。
  4.熟悉汗证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介绍汗证的概念及范围。
  2.介绍《内经》等历代医籍有关汗证的论述。
  3.讲解汗证的病因病机,阴阳失调、营卫失和、腠理不固发生的机制。
  4.讲述自汗、盗汗与战汗、脱汗的区别,主要从出汗特点,伴见症状两方面进行,脱汗多见于急重危候,战汗多见于急性外感病过程中。
  5.重点讲解汗症各个证型的典型表现、治法、方药等。
  6.介绍汗证的调摄。

  【教学方法】
  1.上网自学为主。
  2.结合临床具体病例,讲解肺卫不固证、营卫失和证、阴虚火旺证、邪热郁蒸证的辨证论治。

  消渴病
  【目的要求】
  1.熟悉消渴病的证候特征。
  2.熟悉消渴病发生与阴虚、燥热、血瘀的关系以消渴病继发病证的病机。
  3.掌握消渴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了解消渴病的预后与转归。

  【教学内容】
  1.介绍消渴病的概念及证候特征。即体质因素加以多种环境因素所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特点的以多饮、多食、多尿或尿有甜味、疲乏少力或逐渐消瘦为典型表现的病证。
  2.介绍《内经》等历代文献有关消渴病的论述。
  3.重点讲解消渴病的病因及病机特点、病机演变规律。病因包括体质因素、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外感邪毒、劳倦内伤、药石所伤等。基本病机特点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日久气阴两虚,阴损及阳;阴虚燥热,可发生多种变证;病久入络,血脉阻滞,又可继发中风、胸痹水肿等多种病证。
  4.讲述消渴病常见证候的表现、治法、方药。
  5.介绍消渴病的并发症的表现与治疗。
  6.介绍消渴病预后、转归及调护等。

  【教学方法】
  1.以上网自学为主。
  2.结合具体病例讲解消渴病常见证候及常见并发症治疗等。
  内伤发热

  【目的要求】
  1.熟悉内伤发热的证候特征。
  2.理解和熟悉内伤发热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的关系。
  3.掌握内伤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掌握内伤发热的治疗原则及主要证候的辨证论治。
  5.了解内伤发热的预后及调护。

  【教学内容】
  1.介绍内伤发热的概念及证候特征。
  2.介绍历代医学文献有关内伤发热的论述。重点介绍李东垣“甘温除热”观点。
  3.讲解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
  4.掌握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
  5.重点讲解内伤发热的治疗原则,实证和虚证内伤发热治疗之不同。
  6.重点讲述内伤发热常见证候的表现、治法、方药。
  7.介绍内伤发热的预后及调护。

  【教学方法】
  以上网自学为主。

  虚劳
  【目的要求】
  1.了解虚劳的发病与气血阴阳及五脏的关系。
  2.了解虚实预后及调摄护理。
  3.熟悉虚劳的证候特征。
  4.掌握虚劳和肺痨及一般虚证的区别与联系。
  5.掌握虚劳的治疗要点。

  【教学内容】
  1.说明虚劳是多种慢性衰弱性疾病发展到较重阶段的总称。简述历代对本病在理论、治疗上认识的发展。
  2.虚劳的证候特征是出现脏腑气血阴阳亏损的一系列症状,且病程较长,久虚不复。
  3.讲述虚劳可由禀赋薄弱、烦劳过度、饮食不节、大病久病、误治失治等多种原因所导致。病机主要是五脏气血阴阳的亏损。
  4.介绍国标(GB/T)中关于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的定义概念。
  5.阐明虚劳的诊断及其与肺痨,一般虚证的鉴别及联系。
  6.讲解虚劳的辨证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以及病机上的相互影响。
  7.阐明虚劳的治疗以补益为基本原则。根据病理性质的不同,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性质,并结合五脏病位施治。
  8.讲解虚劳的证治分类、治疗原则以及治法、方药。
  9.介绍虚劳的预后及调摄护理。

  【教学方法】
  1.上网自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积聚
  【目的要求】
  1.熟悉积聚的证候特征。
  2.了解积聚的发生与正气不足及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的关系。
  3.熟悉积聚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掌握积聚的治疗原则及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5.了解积聚的转归及预后。

  【教学内容】
  1.简介积聚的概念并说明积与聚的区别及联系。
  2.介绍积聚的证候特征,积为腹中有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聚为腹中气聚,作止无常,痛无定处。
  3.讲解积聚的发生与多种原因有关,其病机主要是肝脏受损,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结所致。
  4.讲解积聚与胁痈、黄疸、臌胀的病机转归关系。
  5.讲解积聚的治疗应掌握攻补兼施,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扶正以补益气血为主,祛邪当理气,活血,化痰,消积。
  6.讲述积聚不同证型的临床表现,治则治法及代表方药。

  【教学方法】
  1.上网自学为主。
  2.结合临床病历分析。

  厥证
  【目的要求】
  1.了解厥证的概念、范围。
  2.熟悉厥证的病因病机。
  3.掌握厥证的证候特征、诊断,以及昏迷、中风、痫证的鉴别。
  4.掌握厥证的急救措施和辨证论治。
  5.了解厥证的转归和预后。

  【教学内容】
  1.简介厥证的概念、范围,以及历代对厥证的不同措述。
  2.阐述厥证的病因病机为气机逆乱,升降乖异,气血运行失常所致。说明厥证虚实二类的不同病理。
  3.叙述厥证的诊断要点,证候特点。与中风、昏迷、痫证的鉴别诊断。
  4.讲述厥证的治疗原则,发作时回厥醒神,缓解后调理气血。
  5.讲解厥证的证治:
  ⑴ 气厥:实证五磨饮子,虚证四味回阳饮。
  ⑵ 血厥:实证通瘀煎,虚证独参汤、人参养营汤。
  ⑶ 痰厥:痰浊证导痰汤;痰火证礞石滚痰丸。
  ⑷ 食厥:以盐汤涌吐,神术散、保和丸消导,小承气汤导泻。
  ⑸ 暑厥:万氏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白虎加人参汤。
  6.介绍厥证的护理、转归和预后。

  【教学方法】
  1.以上网自学为主。
  2.临床见习中结合具体病例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