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熟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生理学研究的任务和内容。
【教学内容】
1.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整体水平,器官、系统水平,细胞、分子水平。
2.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急性实验法:离体实验和在体实验;慢性实验法。
3.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4.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控制。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原理;熟悉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肌细胞收缩的原理;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原理;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
1.细胞膜的基本功能。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特点。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原发主动转运,继发主动转运;胞吐与胞纳
2.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受体-膜通道信息传递系统。受体-G蛋白-第二信使跨膜信息传递系统。
3.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刺激与兴奋的引起。刺激、阈电位与锋电位的引起;局部兴奋及其特征;可兴奋性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改变;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4.肌细胞的收缩功能。骨骼肌的结构与功能:骨骼肌的微细结构;骨骼肌收缩的原理: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平滑肌。平滑肌的分类、平滑肌的收缩机制。
【教学时数】8学时
第三章 血液生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概念,血浆渗透压,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生理功能,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ABO血型特性;熟悉血浆酸碱度,各种血细胞的生理特性,Rh血型系统;了解血沉,红细胞的生成,抗凝物质,纤溶,红细胞脆性,红细胞凝集。
【教学内容】
1.概述。体液;内环境及其稳态;血液的主要功能;血量;血液的比重和粘滞性。
1.血浆。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功能。血浆蛋白。血浆蛋白的种类,血浆蛋白的功能;血浆电解质。血浆的理化特性:血浆渗透压,血浆酸碱度。
3.血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渗透脆性,悬浮稳定性,血沉。红细胞的生理功能。红细胞生成所需原料和辅助物质;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白细胞。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计数。白细胞生理功能: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嗜酸粒细胞的功能。嗜碱粒细胞的功能。淋巴细胞的功能。血小板。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4.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凝血因子;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的两种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抗凝物质;纤维蛋白溶解: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降解、纤溶抑制物。
5.血型。红细胞血型:红细胞凝集、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白细胞和血小板血型。
【教学时数】6学时
第四章 循环生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生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心脏的泵血功能,动脉血压形成的原理及影响因素,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熟悉心音的种类和意义,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因素,冠脉循环的特点;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微循环的调节,肺、脑循环的特点。
【教学内容】
1.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原理,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原理;心肌细胞的类型: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
1.心细胞的生理特征。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收缩性。
3.心脏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和心率;心脏泵血功能-射血与充盈过程:心室收缩与射血过程;心室舒张与充盈过程;心动周期中房内压的变化;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搏出量与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心脏作功;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搏出量、心率;心力储备。
4.心音与心电图。心音的种类及特点。心电图。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
5.血管生理。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血管系统中的血流动力学:血流量、血流阻力、血压。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动脉血压的形成,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动脉脉搏。动脉脉搏的波形,动脉脉搏波的传播速度。静脉血压和静脉回流,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微循环。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微循环的调节。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6.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交感缩血管神经,舒血管神经;心血管中枢;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血管升压素,激肽,心房钠尿肽,阿片肽,组胺。心血管的自身调节。
7.肺、脑的血液循环。冠脉循环:冠脉循环的特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肺循环:肺循环的特点,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脑循环:脑循环的特点;脑血流量的调节;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教学时数】14学时
第五章 呼吸生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肺通气、呼吸气体的交换及呼吸运动的调节;熟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了解呼吸道的功能特征以及肺的非呼吸功能。
【教学内容】
1.肺通气。呼吸道的主要功能,呼吸道口径的调节;肺泡。呼吸膜,肺泡表面张力与肺泡回缩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通气动力:呼吸运动,肺内压,胸膜腔内压。肺通气阻力:弹性阻力和顺应性,非弹性阻力。呼吸功。肺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和深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和功能残气量,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肺总量;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最大通气量,肺泡通气量。
2.呼吸气体的交换。气体交换的原理:分压与张力,气体交换速率;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泡气体交换,组织气体交换。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的因素:呼吸膜,通气/血流比值。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O的运输:Hb与O的可逆性结合,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CO运输的形式:碳酸氢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的运输;CO解离曲线。
4.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肺牵张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CO、[H]、低O对呼吸的调节,PCOH、PO在调节呼吸中的相互作用。肺的非呼吸功能。
【教学时数】7小时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食物在胃内和小肠内的消化过程及其调节;熟悉吸收的基本过程;了解口腔和大肠内的消化过程。
【教学内容】
1.概述。消化道的基本功能和特性。消化与吸收的概念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般特性、电生理特性,消化腺的分泌功能,胃肠道的神经支配:自主神经系统、内在神经丛,胃肠激素。
2.口腔内消化。唾液分泌: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唾液分泌的调节。咀嚼和吞咽。食管胃括约肌。
3.胃内消化。胃液分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基础分泌,消化期胃液分泌,引起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胃液分泌的抑制;胃运动:胃运动形式及其调节,胃排空及其控制。呕吐。
4.小肠内消化。胰液分泌。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的分泌和排出: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囊的功能,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液的分泌。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运动。小肠运动形式及其调节。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5.大肠内消化。大肠液分泌及肠内细菌的作用。大肠运动和排便反射。
6.吸收。吸收的部位和机制;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水、无机盐、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的吸收。
【教学时数】7学时
第七章 体温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人体体温正常值;体温的神经调节。熟悉基础代谢率;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了解体温的正常变动。
【教学内容】
1.人体正常体温及其变动。体温的概念。人体体温正常值。体温的生理变动
2.能量代谢。能量平衡;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率。
3.体热平衡。产热过程:产热器官、产热调节反应;散热过程:散热部位和方式、散热的调节反应。
4.体温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中枢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行为性体温调节。
【教学时数】3学时
第八章 肾脏生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尿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及其调节;熟悉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基本原理和过程;了解肾脏在排泄及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意义;排尿活动。
【教学内容】
1.概述。排泄的概念和途径;尿液的成分及理化特性;肾脏的功能
2.肾脏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肾单位和集合管;两类肾单位: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球旁器;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肾血流量的调节。
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滤过率和滤过分数;滤过膜及其通透性;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3.肾小管和结合管的重吸收功能。肾小管重吸收的特点和方式;几种主要物质的重吸收(NaClHCOK水、葡萄糖);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小管液中的溶质浓度。肾小球滤过率(球管平衡)。
4.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的分泌和排泄功能。K的分泌和K-Na交换,H的分泌和H-Na交换,NH3的分泌和铵盐生成。
5.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的调节。血管升压素:血管升压素合成与释放、血管升压素的作用、血管升压素合成和释放的调节;醛固酮的作用和分泌调节。
6.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肾髓质高渗梯度现象;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和保持。尿液浓缩和稀释过程。
7.排尿活动。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膀胱内压与膀胱内尿量的关系。排尿反射。
【教学时数】8学时
第九章 内分泌生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各种激素的生理作用。熟悉各种激素分泌的调节;月经周期中,女性激素与月经周期的关系。了解激素作用的机制。
【教学内容】
1.激素的功能特点及其作用机制。激素的传递方式;激素的生理作用和特征;激素的作用机制: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
2.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下丘脑-腺垂体系统。
3.垂体。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生长激素,催乳素,促激素;神经垂体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血管升压素;催产素。
4.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和运输;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甲状腺功能的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自身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5.甲状旁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甲状旁腺激素分泌的调节;降钙素的生理作用。降钙素分泌的调节。
6.胰岛。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及调节。
7.肾上腺。肾上腺皮质: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盐皮质激素;性激素。肾上腺髓质,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8.性腺。睾丸的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卵巢的内分泌功能:卵巢激素的生理作用:雌激素;孕激素。卵巢内分泌与月经周期;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教学时数】8学时
第十章 神经系统生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感觉投射系统;肌牵张反射;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熟悉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功能的特征;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形式;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抑制;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了解痛觉生理;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内容】
1.神经纤维的功能和活动特征。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神经纤维的分类;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纤维的营养性效应。
2.神经元间信息的传递。化学性突触传递:突触的结构,突触的分类,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兴奋性突触的传递、抑制性突触的传递;缝隙连接;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神经递质的概念。外周神经递质的种类及其分布: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肽类;中枢神经递质;递质的生物合成,贮存,释放和失活。
神经递质的受体。胆碱受体的分布和效应:M型受体,N型受体和N型受体;肾上腺素受体的分布和效应:α型受体、β型受体和β型受体;突触前受体;中枢内的受体。
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特点。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点。
3.神经中枢活动的基本规律。反射活动和反射中枢概念;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神经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中枢抑制的形式和机制。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返回抑制。突触前抑制。
4.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丘脑;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躯体感觉代表区,内脏感觉代表区。视、听、嗅、味觉代表区;痛觉生理:皮肤痛觉,内脏痛和牵涉痛。
5.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肌牵张反射。肌牵张反射的类型,感受装置(肌梭)和反射途径。γ环路对牵张反射的调节。腱器官的功能;脊休克。屈反射和交叉伸肌反射。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去大脑僵直。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6.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自主神经功能活动的特点。自主神经系统整体活动的意义。自主神经系统各级中枢的功能:脊髓随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边缘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7.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生物电活动:正常脑电图基本波型及其意义。皮层诱发电位。睡眠:睡眠的时相,睡眠的产生机制;学习和记忆:学习的形式,条件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记忆的过程,记忆形成的机制;语言中枢和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
【教学时数】12学时
第十一章 感觉器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原理。熟悉前庭的器官功能。了解感受器的一般特征。
【教学内容】
1.感受器。感受器的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特征: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的编码作用、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2.视觉。眼的折光传统及成象原理,眼的调节: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视轴会聚;眼的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瞳孔和瞳孔对光反射;眼内压;眼感光系统的功能:视网膜的结构、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系统、视锥系统;视感系统的感光换能机制,视锥系统的感光换能机制;暗适应和明适应过程;空间视觉:视敏度、视野、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3.听觉。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的功能。传音系统的功能:外耳的功能、中耳的功能、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感音系统的功能:;基底膜振动与行波理论,耳蜗的生物电现象;耳蜗的编码及其对声音的分析。
4.前庭器官的功能。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及适宜刺激;椭圆囊和球囊的功能;半规管的功能;前庭反应与眼震。
【教学时数】3学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