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言
【目的要求】了解病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病理学的基本内容。病理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疾病概论
【目的要求】了解疾病的概念,熟悉病因的分类,了解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
1.疾病的概念。
2.病因学概论:病因(包括原因和条件)及其分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营养因素、免疫因素、遗传及先天性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3.发病学概论:疾病时稳态的紊乱,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以及损害和抗损害反应。
4.疾病的转归:康复、死亡。
第二章 细胞与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目的要求】掌握各种变性和坏死的病变特点,熟悉肥大、增生、化生和肉芽组织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内容】
1.细胞和组织的损伤:萎缩,变性(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粘液样变性及病理性钙化),坏死(包括局灶性胞浆坏死及固缩坏死、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
2.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肥大,增生,化生。
3.损伤的修复:再生,肉芽组织,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目的要求】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及后果,了解充血、缺血及出血的特点。
【教学内容】
1.局部充血:动脉性充血(充血)及静脉性充血(淤血)。
2.局部贫血(缺血)。
3.出血:破裂性出血及漏出性出血。
4.血栓形成:形成条件及形成过程,结局及后果。
5.栓塞:血栓栓塞、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等。
6.梗死:贫血性梗死及出血性梗死。
第四章 水肿
【目的要求】掌握水肿的发病机制,了解肺及脑水肿。
【教学内容】
1.水肿的概念。
2.水肿的发病机制:细胞外液量增多及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3.水肿类型及重要器官(肺及脑)水肿。
第五章 缺氧
【目的要求】熟悉缺氧的类型及其特点,了解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教学内容】
1.缺氧的概念。
2.缺氧的类型及其特点: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3.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各系统及组织细胞的代偿性反应及缺氧性损伤。
4.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第六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目的要求】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和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了解其原因及影响发生发展的因素和分期。
【教学内容】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和发病机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组织因子大量入血,血细胞大量破坏,其它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3.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的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
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机体的变化:出血,休克,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脏器功能障碍。
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
第七章 休克
【目的要求】掌握休克的发病机理和休克时机体的变化,了解休克的原因及分类。
【教学内容】
1.休克的概念。
2.休克的原因和分类:失血失液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体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
3.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发生机制: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衰竭期。
4.休克时机体的病理变化:细胞的代谢变化,各器官(心、肾、肺等)功能的改变。
5.休克的防治原则。
第八章 炎症
【目的要求】掌握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各类炎症的特点。了解炎症的原因、表现及结局。
【教学内容】
1.炎症的概念。
2.炎症的原因。
3.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4.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5.炎症的类型: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包括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增生性炎。
6.炎症的经过及结局。
第九章 发热
【目的要求】掌握发热的原因和发生机制,了解发热时机体的变化。
【教学内容】
1.发热的概念。
2.发热的原因和发生机制:发热激活物及内生致热原的作用部位及其作用方式。
3.发热的发展过程:体温上升期、发热持续期及体温下降期。
4.发热时机体的变化:物质代谢变化及各系统(心血管、呼吸、消化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变化。
5.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第十章 免疫功能异常和免疫性疾病
【目的要求】掌握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熟悉常见自身免疫病的病理变化.了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教学内容】
1.自身免疫性疾病:概念,发病机理,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口眼干燥综合征)。
2.免疫缺陷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包括艾滋病)。
第十一章 肿瘤
【目的要求】掌握肿瘤的特性,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熟悉常见恶性肿瘤的特点。了解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教学内容】
1.肿瘤的概念。
2.肿瘤的特性: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组织异型性和细胞异型性),代谢特点,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3.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4.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5.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6.各类常见肿瘤:上皮组织良性肿瘤(乳头状瘤、腺瘤);上皮组织恶性肿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移行上皮癌、腺上皮癌);[附]癌前病变;常见之癌(食管癌、胃癌、大肠癌、肝癌、肺癌、鼻咽癌、宫颈癌、乳腺癌、绒毛膜癌);间叶组织良性肿瘤(纤维瘤、脂肪瘤、血管瘤、平滑肌瘤);间叶组织恶性肿瘤(纤维肉瘤、骨肉瘤)。
7.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原则。
第十二章 心血管系统病理
【目的要求】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症、高血压病、风湿病的病理变化,熟悉其发病机理。掌握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变化,熟悉其发病机理。
【教学内容】
1.动脉粥佯硬化症:病因和发病机理,基本病变,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2.高血压病:良性高血压病及恶性高血压病的病变和后果,病因和发病机理。
3.风湿病:病因和发病机理,基本病变,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外膜炎,慢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附]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简介。风湿性关节炎及皮肤、脑的病变。
4.心力衰竭:概念,原因,诱因和分类。心脏的代偿反应(心率增快及心肌肥大)。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心脏及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呼吸功能及肝、肾、胃肠功能的改变),防治原则。
第十三章 呼吸系统病理
【目的要求】掌握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肺结核病的病理变化,了解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和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及呼衰时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
【教学内容】
1.肺炎:概念,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的原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并发症。间质性肺炎简介。
2.结核病: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变及转归。原发性肺结核病及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发展和结局。
3.[附]肺外器官结核病: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泌尿生殖系统结核、骨关节结核。
4.呼吸衰竭: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肺通气功能障碍,弥散障碍,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呼吸衰竭时机体的变化(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呼吸、循环及脑、肾、胃肠道的变化),防治原则。
第十四章 消化系统病理
【目的要求】掌握溃疡病、病毒性肝炎、门脉性肝硬变的病理变化,了解其发病机理.熟悉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
【教学内容】
1.慢性胃炎(浅表性和萎缩性胃炎)。
2.溃疡病:病理变化,结局及并发症,病因和发病机理。
3.病毒性肝炎:病因,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急性普通型、慢性持续型、慢性活动型、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发病机理。
4.肝硬变:病因和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后果及结局。
5.肝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谢及功能变化。肝性脑病的概念,分类,发病机理(氨中毒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诱发因素,防治原则。
第十五章 泌尿系统病理
【目的要求】熟悉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掌握各型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掌握急性及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时机体的变化,了解其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1.肾小球肾炎:病因及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常见的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肾病、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
2.肾盂肾炎简介。
3.急性肾功能衰竭:概念,原因,发病机理,急性肾小管坏死时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防治原则。
4.慢性肾功能衰竭:概念,原因,发病机理,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水及电解质紊乱、氮质血症、高血压、贫血及出血倾向)。
5.尿毒症:概念,各系统的病理变化,发病机理。
第十六章 常见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目的要求】了解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病理变化。
【教学内容】肠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梅毒、流行性出血热、血吸虫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