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基础》教学大纲(本科)
  前言
  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一、常见症状  二、问 诊  三、检体诊断  四、实验诊断
    五、X线的放射诊断  六、心电图诊断  七、诊断步骤与病历书写

  
  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一、常见症状
  1.发热
  【教学目的】掌握发热的原因、常见热型及问诊要点,熟悉发热的临床表现。
  【教学内容】发热的概念、常见病因、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常见热型、问诊要点。
  2.昏迷
  【教学目的】了解昏迷的概念,熟悉昏迷的原因、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掌握昏迷的检查要点。   【教学内容】昏迷的概念、原因、发生机理、临床表现、问诊要点和检查要点。
  3.抽搐
  【教学目的】了解抽搐的原因和发生机理,熟悉问诊要点。
  【教学内容】抽搐的原因、发病机理、问诊要点和检查要点。
  4.胸痛
  【教学目的】熟悉胸痛的病因,掌握问诊要点。
  【教学内容】胸痛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理、、问诊要点及检查要点。 
  5.呼吸困难
  【教学目的】了解呼吸困难的概念和发生机理,掌握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和问诊要点,熟悉检查要点。
  【教学内容】呼吸困难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理、临床表现、问诊要点及检查要点。
  6.咳嗽
  【教学目的】了解咳嗽的概念,熟悉咳嗽的病因和发生机理,掌握问诊要点和检查要点。
  【教学内容】咳嗽的概念、常见病因及发病机理、问诊要点、检查要点。
  7.咯血
  【教学目的】了解咯血的概念,熟悉常见原因、问诊要点和检查要点,掌握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教学内容】咯血的概念、原因及发生机理、咯血与呕血的鉴别方法、问诊要点、检查要点。
  8.黄疸
  【教学目的】了解黄疸的概念,掌握黄疸的病因与分型,熟悉问诊要点及检查要点。
  【教学内容】黄疸的概念、病因及分型、问诊要点、检查要点。
  9.腹痛
  【教学目的】熟悉腹痛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掌握腹痛的问诊要点及检查要点。
  【教学内容】腹痛的病因与发病机理,问诊要点、检查要点。
  10.呕吐
  【教学目的】了解呕吐的病因及发生机理,熟悉问诊要点。
  【教学内容】呕吐的概念、病因、发生机理、问诊要点、检查要点。
  11. 呕血与黑便
  【教学目的】了解呕血与黑便的特点及其关系,熟悉呕血与黑便的原因及问诊要点。
  【教学内容】呕血与黑便的病因、产生机制、问诊要点、检查要点。

  二、问 诊
  【教学目的】了解问诊的意义、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问诊的内容。
  【教学内容】问诊的概念与重要性、问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问诊的内容、各系统的问诊要点。

  三、检体诊断
  1.体格检查法
  【教学目的】掌握五种基本的体格检查法,熟悉体格检查的顺序。
  【教学内容】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与顺序,望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方法、内容与注意事项。
  2. 一般检查
  ⑴ 一般状态检查
  【教学目的】了解应检查的内容,掌握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检查方法、正常值以及出现异常的临床意义,熟悉营养、发育、意识障碍的种类及判断方法、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体温测量的方法、注意事项、正常值及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脉搏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注意事项;血压测量的方法、注意事项、正常范围及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营养、发育、意识障碍的判断方法、分类及各自的临床意义;异常面容表情的特点及临床意义;各种异常体位与步态的临床意义。
  ⑵ 皮肤、粘膜与毛发
  【教学目的】熟悉皮肤、粘膜及毛发检查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皮肤、粘膜的弹性、色泽、温度、湿度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皮疹、皮下出血、蜘蛛痣、皮下结节、皮肤水肿、皮下气肿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毛发分布与色泽改变的临床意义。
  ⑶ 浅表淋巴结检查
  【教学目的】了解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掌握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肿大的临床意义
  3.头部检查
  【教学目的】熟悉头部检查的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头颅及颜面的检查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眼、耳、鼻、口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4.颈部检查
  【教学目的】了解颈部检查的方法与内容,掌握甲状腺、气管及颈静脉的检查方法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颈部检查的方法与体位,颈部外形与运动的检查,甲状腺、气管及颈部血管的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
  5.胸部检查
  ⑴ 胸部体表标志
  【教学目的】了解常用的胸部骨性体表标志、垂直线及分区。
  【教学内容】胸部骨性体表标志及垂直线,胸部分区。
  ⑵ 胸壁及胸廓检查
  【教学目的】了解胸壁及胸廓检查的方法与内容掌握三种常见异常胸廓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胸壁(乳房)、胸廓检查的体位、方法及内容,常见异常胸廓及其临床意义。
  ⑶ 肺部检查
  【教学目的】掌握肺部检查的方法(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内容以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掌握肺部常见病的体征。
  【教学内容】肺部检查的方法(望诊、触诊、叩诊、听诊);肺部望诊的内容(呼吸类型,呼吸的频率、节律与深度,胸廓两侧的呼吸运动)、方法及注意事项,呼吸类型、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改变的临床意义,胸廓呼吸运动改变的临床意义;触诊的体位、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语颤的发生机制,语颤改变的临床意义,胸膜摩擦感的临床意义;肺部叩诊的体位、方法、内容与注意事项,正常肺部叩诊音、常见病理性叩诊音的种类及临床意义,正常肺下界及肺下界移动度,肺下界及肺下界移动度改变的临床意义;肺部听诊的方法、内容与注意事项,正常肺部听诊音的种类及其部位,病理性肺部听诊音的种类及临床意义;肺部常见病的体征。
  ⑷ 心血管检查
  【教学目的】掌握心脏望诊、触诊、叩诊、听诊检查的方法、内容、注意事项、正常表现以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掌握心脏常见病的体征。
  【教学内容】心脏的位置及心界的组成;心脏望诊的内容(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及强度,心尖搏动位置、范围及强度变化的临床意义,影响心脏搏动的因素;心脏触诊的方法、内容(心尖搏动、有无震颤及心包摩擦感)及注意事项,抬举样心尖搏动、心前区震颤及心包摩擦感的临床意义;心脏叩诊的方法、正常心界及心胸比例,异常心界(靴形心、梨形心、球形心及烧瓶形心)的临床意义;心脏的听诊方法及注意事项,正常心脏听诊区的位置,听诊的顺序,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产生机制及鉴别方法;心脏听诊的内容(心率、节律、心音、杂音及摩擦音),正常心率范围,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过早搏动及其临床意义;心房纤颤的临床特点及常见病因;心音增强及减弱的临床意义,心音分裂的概念及机理,常见三音律(舒张早期奔马律和二尖瓣开瓣音)的临床意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和特征,杂音的分级方法,生理性杂音和病理性杂音的鉴别;各瓣膜区杂音的临床意义;心包摩擦音及其临床意义;周围血管征及其产生机制和临床意义;心脏常见病的体征。
  6.腹部检查
  【教学目的】了解腹部分区的方法及意义;熟悉望诊的内容;掌握触诊的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掌握腹壁肌紧张、压痛、反跳痛及液波震颤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掌握肝、胆及腹部包块的触诊方法、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熟悉脾、肾触诊的方法;熟悉腹部叩诊的方法及内容,掌握腹部正常叩诊音及异常叩诊音的临床意义;熟悉肝、脾及膀胱的叩诊方法、正常界限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掌握移动性浊音的叩诊方法及临床意义;了解肝、肾叩击痛的临床意义;熟悉腹部听诊的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掌握腹部常见病的体征。
  【教学内容】腹部的分区方法及意义;腹部望诊的内容,腹部膨隆及凹陷的临床意义,腹部皮疹及静脉曲张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脐的状态、腹式呼吸运动、胃肠蠕动波及上腹部搏动的检查方法及意义;腹部触诊的方法、内容(腹壁紧张度、压痛、反跳痛,液波震颤、腹部肿块及肝、胆、脾、肾及膀胱的触诊方法)与注意事项;腹部叩诊的方法正常叩诊音及异常叩诊音的临床意义,肝、脾、膀胱及肾脏的叩诊方法、正常大小界限、脏器大小改变及有叩击痛的临床意义;移动性浊音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听诊的方法与内容,肠蠕动脏器及减弱的临床意义;腹部常见病的体征(幽门梗阻、急性腹膜炎、门静脉高压及肠梗阻)。
  7.肛门、直肠及外生殖器检查
  【教学目的】了解肛门、直肠及外生殖器的检查方法与内容。
  【教学内容】肛门、直肠及外生殖器的检查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
  8.脊柱及四肢的检查
  【教学目的】熟悉脊柱及四肢的检查方法与内容,掌握杵状指、匙状甲、关节肿胀及手足小关节梭形变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脊柱弯曲度、活动度的检查方法,脊柱前凸、后凸及侧弯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影响脊柱活动度的因素,脊椎压痛与叩击痛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指关节变形、杵状指、匙状甲、肢端肥大及肌肉萎缩的特征及临床意义;肢体的异常运动与运动障碍,肢体皮肤、血管及淋巴管的改变。
  9.神经系统检查
  【教学目的】了解颅神经的分类,熟悉运动和感觉神经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掌握各种神经反射、锥体束征、脑膜刺激征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颅神经的分类;肌力、肌张力及共济运动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感觉功能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神经反射(浅反射、深反射)、锥体束征、脑膜刺激征、坐骨神经受刺激征及植物神经的检查方法。

  四、实验诊断
  1.血液一般检查
  【教学目的】熟悉并掌握血液一般检查的常规项目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了解近年来血液一般检查的新知识及新项目的使用。
  【教学内容】
  ⑴ 血液一般检查常规项目(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定量、红细胞异常形态、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液指数。)的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及各种病理变化。
  ⑵ 贫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
  ⑶ 近年来血液一般检查的新进展、新项目。
  【教学重点】
  ⑴ 掌握各种常规项目的正常值、临床意义。
  ⑵ 了解新项目及其使用。
  2.血液一般检查
  【教学目的】熟悉并掌握血液一般检查的常规项目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了解近年来的新知识及新项目的使用。
  【教学内容】
  ⑴ 血液一般检查常规项目(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嗜中性白细胞的核型变化、常见白细胞病理形态、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的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及各种病例变化。
  ⑵ 血型与配血。
  ⑶ 近年来血液检查的新进展、新项目。
  【教学重点】
  ⑴ 掌握各种常规项目的正常值、临床意义。
  ⑵ 了解新项目及其使用。
  3.骨髓细胞检查
  【教学目的】熟悉并掌握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应用,掌握正常、异常血象、骨髓象的特点,掌握常见贫血的血象与骨髓象的检查特点。
  【教学内容】
  ⑴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应用。
  ⑵ 骨髓细胞的来源、命名与发展规律。
  ⑶ 骨髓增生程度的划分。
  ⑷ 正常、异常血象、骨髓象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应用。
  4.尿液检查
  【教学目的】掌握尿液常规检查项目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⑴ 尿液检查的临床应用。
  ⑵ 尿液一般性状检查(量、颜色、气味、透明度、比重、酸碱度)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⑶ 尿液化学检查(尿蛋白、亚硝酸盐、尿糖、尿酮体)项目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⑷ 尿液显微镜检查(细胞、管型、结晶)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尿液常规检查项目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5.粪便检查
  【教学目的】掌握粪便常规检查项目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⑴ 粪便检查的目的。
  ⑵ 粪便一般检查的内容(外观、气味、性状、寄生虫体)及临床意义。
  ⑶ 粪便显微镜检查(细胞、原虫、寄生虫卵、食物残渣)的临床意义。
  ⑷ 粪便化学检查(潜血检查)的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粪便常规检查项目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6.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教学目的】熟悉并掌握常见内科疾病与免疫机理有关的各项检查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了解近年来免疫学检查的新知识及新项目的使用。
  【教学内容】
  ⑴ 临床血清学检查(伤寒、副伤寒的血清学检查、寒冷凝集实验、抗链球菌溶血、丙种反应球蛋白、甲种胎儿球蛋白)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及各种病理变化。
  ⑵ 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补体、T、B淋巴细胞、自身抗体、红斑狼疮细胞检查)的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
  ⑶近年来免疫学检查的新进展、新项目。
  【教学重点】
  ⑴ 掌握各种检查项目的正常值、临床意义。
  ⑵ 了解新项目及其使用。
  7.临床常用酶学检查
  【教学目的】熟悉并掌握常见内科疾病与酶学检查的机理、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了解近年来酶学检查的新知识、新项目的使用。
  【教学内容】
  ⑴ 血清(尿液)淀粉酶检查 。
  ⑵ 血清谷-草转氨酶。
  ⑶ 谷-丙转氨酶。
  ⑷ G-谷氨酰基转肽酶。
  ⑸ 乳酸脱氢酶。
  ⑹ 肌酸磷酸肌酶及其同功酶。
  ⑺ 碱性磷酸梅。
  ⑻ 单胺氧化酶。
  以上各项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及各种病理变化。
  近年来酶学检查的新进展、新项目。
  【教学重点】
  ⑴ 掌握各种检查项目的正常值、临床意义。
  ⑵ 了解新项目及其使用。
  8.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教学目的】熟悉并掌握常用肝功能检查、各种黄疸的实验室鉴别要点、病毒型肝炎的抗原抗体检测、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⑴ 血清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检查。
  ⑵ 血清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查。
  ⑶ 病毒型肝炎的抗原抗体检测。
  ⑷ 肝脏病肝功能检查项目的选择。
  【教学重点】
  ⑴ 掌握各种检查项目的正常值、临床意义。
  ⑵ 各种黄疸的鉴别要点。
  ⑶ 病毒性肝炎的抗原抗体检测结果与临床意义。
  9.肾功能的实验室检查
  【教学目的】熟悉并掌握常用肾功能检查(尿比重、肌酐清除率、尿素氮测定、二氧化碳结合力)参考值及临床意义,了解血气分析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⑴ 肾小球功能检查检查。
  ⑵ 肾小管功能检查。
  ⑶ 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分数检测。
  ⑷ 酸碱平衡实验。
  【教学重点】掌握各种肾功能检查检查项目的正常值、临床意义。
  10.常用临床生化检查
  【教学目的】熟悉并掌握常用生化检查(血清钾、钠、氯、钙、镁、胆固醇、甘油三脂、脂蛋白电泳、葡萄糖耐量实验)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⑴ 血清钾检测。
  ⑵ 血清钠检测。
  ⑶ 血清氯检测。
  ⑷ 血清钙检测。
  ⑸ 血清无机磷检测。
  ⑹ 血清镁检测。
  ⑺ 血清钾胆固醇检测。
  ⑻ 血清甘油三脂检测。
  ⑼ 血清脂蛋白电泳检测。
  ⑽ 葡萄耐量实验。
  【教学重点】掌握各生化检查项目的正常值、临床意义。
  11.胃及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
  【教学目的】熟悉并掌握胃及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⑴ 胃液检查。
  ⑵ 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
  【教学重点】掌握胃及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正常值、临床意义。
  12.痰液检查
  【教学目的】了解痰液的一般检查;掌握痰液检查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⑴ 痰液检查的一般性状检查。
  ⑵ 痰液检查的显微镜检查。
  【教学重点】掌握痰液检查的临床意义。
  13.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教学目的】了解漏出液、渗出液检查的鉴别要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漏出液、渗出液鉴别。
  【教学重点】漏出液、渗出液检查的鉴别要点正常值、临床意义。
  14.脑脊液检查
  【教学目的】掌握脑脊液检查的常见方法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⑴ 脑脊液检查的一般检查(压力、颜色、透明度、是否凝结)。
  ⑵ 化学检查(蛋白质、葡萄糖定量、氯化物定量)。
  ⑶ 显微镜检查。
  ⑷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教学重点】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