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基础》教学大纲(专科)
  前言
  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一、常见症状  二、问 诊  三、检体诊断
    四、实验诊断  五、X线的放射诊断  六、心电图诊断  七、诊断步骤与病历书写

  
  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一、常见症状
  1.发热
  【教学目的】掌握发热的病因、常见热型及问诊要点。
  【教学内容】发热的概念、常见病因、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常见热型、问诊要点。
  2.昏迷
  【教学目的】了解昏迷的概念,熟悉昏迷的原因、临床表现及检查要点。
  【教学内容】昏迷的概念、原因、发生机理、临床表现、问诊要点和检查要点。
  3.抽搐
  【教学目的】了解抽搐的原因。
  【教学内容】抽搐的原因、发病机理、问诊要点和检查要点。 
  4.胸痛
  【教学目的】了解胸痛的病因,熟悉问诊要点。
  【教学内容】胸痛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理、问诊要点及检查要点。  
  5.呼吸困难
  【教学目的】了解呼吸困难的概念,熟悉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和问诊要点。
  【教学内容】呼吸困难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理、临床表现、问诊要点及检查要点。
  6.咳嗽
  【教学目的】熟悉咳嗽的病因,熟悉问诊要点。
  【教学内容】咳嗽的概念、常见病因及发病机理、问诊要点、检查要点。
  7.咯血
  【教学目的】熟悉咯血的原因,掌握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教学内容】咯血的概念、原因及发生机理、咯血与呕血的鉴别方法、问诊要点、检查要点。
  8.黄疸
  【教学目的】了解黄疸的概念,熟悉黄疸的病因与分型。
  【教学内容】黄疸的概念、病因及分型、问诊要点、检查要点。
  9.腹痛
  【教学目的】熟悉腹痛的病因及问诊要点。
  【教学内容】腹痛的病因与发病机理,问诊要点、检查要点。
  10.呕吐
  【教学目的】了解呕吐的病因,熟悉问诊要点。
  【教学内容】呕吐的概念、病因、发生机理、问诊要点、检查要点。
  11.呕血与黑便
  【教学目的】熟悉呕血与黑便的原因及问诊要点。
  【教学内容】呕血与黑便的病因、产生机制、问诊要点、检查要点。

  二、问 诊
  【教学目的】了解问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熟悉问诊的内容。
  【教学内容】问诊的概念与重要性、问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问诊的内容、各系统的问诊要点。

  三、检体诊断
  1.体格检查法
  【教学目的】熟悉五种基本的体格检查法。
  【教学内容】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与顺序,望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方法、内容与注意事项。
  2.一般检查
  ⑴ 一般状态检查
  【教学目的】了解应检查的内容,熟悉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检查方法、正常值以及出现异常的临床意义,熟悉营养、发育、意识障碍的种类及判断方法、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体温测量的方法、注意事项、正常值及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脉搏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注意事项;血压测量的方法、注意事项、正常范围及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营养、发育、意识障碍的判断方法、分类及各自的临床意义;异常面容表情的特点及临床意义;各种异常体位与步态的临床意义。
  ⑵ 皮肤、粘膜与毛发
  【教学目的】了解皮肤、粘膜及毛发检查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皮肤、粘膜的弹性、色泽、温度、湿度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皮疹、皮下出血、蜘蛛痣、皮下结节、皮肤水肿、皮下气肿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毛发分布与色泽改变的临床意义。
  ⑶ 浅表淋巴结检查
  【教学目的】熟悉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肿大的临床意义。
  3.头部检查
  【教学目的】了解头部的检查内容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头颅及颜面的检查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眼、耳、鼻、口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4.颈部检查
  【教学目的】熟悉甲状腺、气管及颈静脉的检查方法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颈部检查的方法与体位,颈部外形与运动的检查,甲状腺、气管及颈部血管的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
  5.胸部检查
  ⑴ 胸部体表标志
  【教学目的】了解常用的胸部骨性体表标志及垂直线。
  【教学内容】胸部骨性体表标志及垂直线,胸部分区。
  ⑵ 胸壁及胸廓检查
  【教学目的】熟悉三种常见异常胸廓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胸壁(乳房)、胸廓检查的体位、方法及内容,常见异常胸廓及其临床意义。
  ⑶ 肺部检查
  【教学目的】熟悉肺部检查的方法(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内容以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掌握肺部常见病的体征。
  【教学内容】肺部检查的方法(望诊、触诊、叩诊、听诊);肺部望诊的内容(呼吸类型,呼吸的频率、节律与深度,胸廓两侧的呼吸运动)、方法及注意事项,呼吸类型、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改变的临床意义,胸廓呼吸运动改变的临床意义;触诊的体位、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语颤的发生机制,语颤改变的临床意义,胸膜摩擦感的临床意义;肺部叩诊的体位、方法、内容与注意事项,正常肺部叩诊音、常见病理性叩诊音的种类及临床意义,正常肺下界及肺下界移动度,肺下界及肺下界移动度改变的临床意义;肺部听诊的方法、内容与注意事项,正常肺部听诊音的种类及其部位,病理性肺部听诊音的种类及临床意义;肺部常见病的体征。
  ⑷ 心血管检查
  【教学目的】熟悉心脏望诊、触诊、叩诊、听诊检查的方法、内容、注意事项,掌握正常心脏望诊、触诊、叩诊、听诊表现,熟悉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掌握心脏常见病的体征。
  【教学内容】正常心脏的位置及心界的组成;心脏望诊的内容(心尖搏动的位置及其影响因素、心尖搏动的范围及强弱,心前区有无畸形),心尖搏动位置、范围及强弱发生改变或心前区畸形的临床意义;心脏触诊的方法、内容(心尖搏动、有无震颤及心包摩擦感)及注意事项,抬举样心尖搏动、心前区震颤及心包摩擦感的临床意义;心脏叩诊的方法、正常心界及心胸比例、心界扩大及缩小的临床意义;心脏的听诊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正常心脏听诊区,听诊的顺序,各个心音的产生机制,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心音分裂,三音律(舒张早期奔马律和二尖瓣开瓣音),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和特征,杂音的分级方法,生理性杂音和病理性杂音的鉴别;各瓣膜区杂音的临床意义;心包摩擦音及其临床意义;周围血管征及其产生机制;心脏常见病的体征。
  6.腹部检查
  【教学目的】了解腹部望诊的内容;熟悉腹部触诊的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掌握腹壁肌紧张、压痛、反跳痛及液波震颤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掌握肝、胆及腹部包块的触诊方法、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熟悉腹部叩诊的方法及内容,掌握腹部正常叩诊音,了解肝、脾及膀胱的叩诊方法、正常界限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熟悉移动性浊音的叩诊方法及临床意义;了解肝、肾叩击痛的临床意义;熟悉腹部听诊的内容及临床意义;掌握腹部常见病的体征。
  【教学内容】腹部的分区方法及意义;腹部望诊的内容,腹部膨隆及凹陷的临床意义,腹部皮疹及静脉曲张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脐的状态、腹式呼吸运动、胃肠蠕动波及上腹部搏动的检查方法及意义;腹部触诊的方法、内容(腹壁紧张度、压痛、反跳痛,液波震颤、腹部肿块及肝、胆、脾、肾及膀胱的触诊方法)与注意事项;腹部叩诊的方法正常叩诊音及异常叩诊音的临床意义,肝、脾、膀胱及肾脏的叩诊方法、正常大小界限、脏器大小改变及有叩击痛的临床意义;移动性浊音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听诊的方法与内容,肠蠕动脏器及减弱的临床意义;腹部常见病的体征(幽门梗阻、急性腹膜炎、门静脉高压及肠梗阻)。
  7.肛门、直肠及外生殖器检查
  【教学目的】了解肛门、直肠及外生殖器的检查方法与内容。
  【教学内容】肛门、直肠及外生殖器的检查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
  8.脊柱及四肢的检查
  【教学目的】了解脊柱及四肢的检查方法与内容,熟悉杵状指、匙状甲、关节肿胀及手足小关节梭形变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脊柱弯曲度、活动度的检查方法,脊柱前凸、后凸及侧弯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影响脊柱活动度的因素,脊椎压痛与叩击痛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指关节变形、绕状指、匙状甲、肢端肥大及肌肉萎缩的特征及临床意义;肢体的异常运动与运动障碍,肢体皮肤、血管及淋巴管的改变。
  9.神经系统检查
  【教学目的】了解颅神经的分类、运动和感觉神经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熟悉各种浅反射的检查方法、深反射的检查内容及膝腱反射的检查方法,熟悉锥体束征、脑膜刺激征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颅神经的分类;肌力、肌张力及共济运动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感觉功能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神经反射(浅反射、深反射)、锥体束征、脑膜刺激征、坐骨神经受刺激征及植物神经的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