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和基本要求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章 世界统一于物质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的科学
第四章 认识和实践
第五章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六章 社会基本结构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七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 世界统一于物质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本章要求弄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理解社会的物质性,搞清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以及人工智能的意义。正确把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深刻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自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㈠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及意义。
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㈣ 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㈠ 意识的起源。
㈡ 意识的本质。
㈢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㈣ 意识和人工智能。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㈡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㈢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考核知识点】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考核要求】
㈠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1.识记:⑴物质。⑵运动。⑶静止。⑷时间。⑸空间
2.领会: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特点。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局限性。⑶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大意义。⑷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⑸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⑹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⑺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⑻社会的物质性。
3.简单应用:⑴分析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的错误。⑵分析形而上学时空观的错误。
4.综合应用:⑴具体分析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对现代科学的指导意义。⑵运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剖析运动观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㈡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识记:⑴意识。⑵第一信号系统。⑶第二信号系统。⑷人工智能。
2.领会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⑵意识是社会的产物。⑶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⑷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⑸意识形式的主观特性。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⑺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区别和联系。
3.简单应用:⑴用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观点,说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的正确性。⑵举例说明错误的意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⑶运用实际事例说明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条件。
4.综合应用:剖析形而上学唯物论和主观唯心主义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的错误。
㈢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识记:⑴一元论。⑵二元论。
2.领会: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⑵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证明。
3.简单应用: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4.综合应用:运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㈣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1.识记:⑴规律。⑵主观能动性。
2.领会: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3.综合应用:运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