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目的和基本要求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章 世界统一于物质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的科学
    第四章 认识和实践
    第五章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六章 社会基本结构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七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章 认识和实践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学习这一章要掌握认识的本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真理的属性和检验标准;深刻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㈠ 实践的性质和基本形式。
  ㈡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㈢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㈠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㈡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㈢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第三节 真理的属性和检验标准
  ㈠ 真理及其客观性。
  ㈡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四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㈡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的统一。
  ㈢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考核知识点】
  1.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认识的辩证过程。
  4.真理的属性和检验标准。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考核要求】
  ㈠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识记:⑴实践。⑵实践的基本形式。⑶认识主体。⑷认识客体。
  2.领会:⑴实践的基本特点。⑵主体和主观的区别。⑶客体和客观的区别。⑷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⑸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⑺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3.简单应用: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原理,说明参加实践与读书的关系。
  4.综合应用:用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原理说明学习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㈡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识记:⑴唯物主义反映论。⑵唯心主义先验论。⑶可知论。⑷不可知论。
  2.领会:⑴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⑵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论据。⑶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根本区别。⑷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3.简单应用:用实例说明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㈢ 认识的辩证过程
  1.识记:⑴感性认识。⑵理性认识。⑶唯理论。⑷经验论。
  2.领会: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⑵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⑶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重要性。⑷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⑸认识的不断反复。⑹认识的无限发展。⑺认识运动的总规律。⑻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⑼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群众路线的关系。
  3.简单应用: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和危害。
  4.综合应用:用认识反复性的原理,说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㈣ 真理的属性和检验标准
  1.识记:⑴真理。⑵谬误。
  2.领会:⑴真理的客观性。⑵真理和谬误的关系。⑶真理的绝对性。⑷真理的相对性。⑸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⑺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真理超出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4.综合应用:⑴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⑵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真理标准讨论的重要意义。

  ㈤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识记: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⑵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3.简单应用:说明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同坚持实事求是的关系。
  4.综合应用: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说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法宝。